提升审计成果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王永红(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9日】
字号:【大】 【中】 【小】
    刘家义审计长在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解决审计成果初级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就事论事多、分析挖掘少,反映个性问题多、综合共性情况少的“三多三少”问题。
    面对审计长提出的“三多三少”问题,笔者以为,需要在审计成果的提升上下功夫。提升审计成果是践行审计绩效理念的需要,是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审计形象、扩大审计影响力的需要。当前,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关注度在不断加大,期望在不断增高,实现审计成果从“一般产品”到“高端产品”的飞跃,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是摆在我们审计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提升审计成果的基础。干任何工作,人都是第一位的。审计工作,专业性、实践性和艺术性都较强,只有审计干部队伍的成果意识加强了、能力素质提高了,审计成果的提升才有基础和保障。因此,一方面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成果意识,积极倡导和鼓励审计人员充分利用通过审计掌握的资料和情况,加强综合分析和研究,力争实现“一花多果”和“高端成果”的审计目标。每个审计组应坚持做到每完成一个重要审计项目,除了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外,至少再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审计信息,或撰写一篇基于审计实践的专题报告,或撰写一篇相关的理论研讨文章。积极开展“优秀审计成果”评选活动,对审计人员撰写的审计信息、专题报告、理论文章等审计成果被采用或被领导批示的,给予一定奖励,营造人人出成果的良好氛围,增强审计人员提升审计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要以争创“四手”活动为抓手,关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融合,特别是要努力培养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大局意识,这样才能实现审计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目标。可以更多地邀请专家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等为审计人员举行专题报告会,扩大审计人员的视野,增强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促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自觉形成见微知著、小中见大的敏锐意识。另外,还要积极培养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做到说得出、写得好。同时,坚持现行的“一线工作法”、审计实务导师制、重点审计案例分析评比、视频会议培训、审计专家学者讲座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把专业素质提升与综合素质提升融为一体。
    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是提升审计成果的重点。《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强审计信息分析,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开发提炼审计信息精品和高端产品。”因此,审计要始终围绕主题主线,加强各类审计项目报告的综合分析,敏锐地反馈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更加全面及时地反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当前,综合分析财政审计、社会保障审计、资源环境审计、金融审计和企业审计等所反映出的情况和问题,对扩大审计成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首先是对同类审计项目相近年份的审计报告进行纵向综合分析,从“屡查屡犯”等反复出现的问题中,深入查找因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原因造成的问题。近年来,审计机关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也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因深层次原因如体制、机制或制度引起的问题在审计查出后,即使当年“整改”了,也是治标不治本。由于产生问题的原因未根本消除,随后年度仍会以各种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纵向对比相关年份的审计报告,分析研究重复性、普遍性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向决策层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推动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比如,为落实推动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国家财政对城乡劳动者初次就业培训进行补贴,而承担培训任务的公共服务机构采取重复培训、虚报冒领等违反规定的方式多申领财政补贴的现象自该项政策实施以来至今仍有发生。究其深层次原因,与地方公共服务机构、特别是县级公共服务机构基本运行经费财政供给严重不足、多部门管理就业培训、监管制度设置不完善等密切相关。这类因体制、机制和制度设置不完善的原因形成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财政预算分配改革及其就业培训监管制度亟需完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需要审计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同时,要对一个审计年度内关联度较高的多个审计项目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在一个审计年度内,对同一地区的审计项目有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使用审计、资源环境保护资金管理使用审计等各类审计项目。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扩大审计成果。比如,近年来,在各类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项目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偏低,地方维持公共服务等基本运行的平衡性资金缺口较大;而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偏高、累计结余偏大、以及多部门管理带来的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问题等不协调的情况。若能将当年与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关联度较高的审计项目报告综合分析,将有利于审计从预算编制、资金分配、执行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等方面发表总体意见,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符合财政大格局的理念和思路。
    狠抓审计整改落实是提升审计成果的关键。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那么,审计就不仅要关注查出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建议,更要关注这些问题是否进行了整改,建议是否得到了采纳,效果如何等内容。审计整改落实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为此,需要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落实机制,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以及审计回访制度等,督促审计结论真正落实,多措并举实现和扩大审计成果。同时,应向其他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审计情况,促进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监督,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依靠他们的力量,形成监督合力,收到“审计一项、规范一块、促进一片”的实效,扩大审计监督成果。另外,还应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扩大审计影响,提高审计成果。(王永红)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