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形势下的审计分类与现实意义
石深强(湖北省咸宁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30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种类即审计分类。正确划分审计的种类,有助于加深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从而便于组织运用各种审计,更好地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按照审计工作的内容、时间、范围、方法、对象、主体等不同,当前理论和实践上对审计有以下五种常见的分类:按审计的目的分类,分为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按审计的时间分类,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按审计的主体分类,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按审计的范围分类,分为全部审计、专项审计、局部审计;按审计的组织方式分类,分为就地审计、送达审计、派出审计、委托审计、联合审计。
    以上五种常见的分类,对指导我国审计工作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然而,审计的种类不是一承不变的,它是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我国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以上的审计分类已不能完全概括我国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由于审计法律、法规、准则在不断完善,政府审计工作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审计的种类上有一些新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亟需我们从理论上对审计的种类进行新的概括,以便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
    一、 新形势下审计分类的设想
    根据当前审计工作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对审计的种类可以在以上常见的分类基础上,再进行以下分类。
    (一) 按审计的职责分类,可分为六类。
    1、财政收支审计。主要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按审计的内容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类:
    (1)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审计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
    (2)财政决算审计。主要审计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情况。
    (3)其它财政收支审计。主要是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其它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2、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对中央银行、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它事业组织以及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3、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主要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
    4、建设项目审计。主要是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
    5、专项资金审计。主要是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此类也可列入“财务收支审计”类,但单独作为一类可以反映出此类审计的重要性)。
    6、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对象的其它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二)按审计的组织方式分类。可分为五类
    1、上级审计下级。即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管辖范围的事项进行审计,可简称为“上审下”。某些特定事项法规规定采取“上审下”的方式进行,如对下级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对审计厅局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等。这种审计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1)直接审计。即上级审计机关派员直接对下级审计机关管辖的事项进行审计。
    (2)交叉审计。即上级审计机关组织下级审计机关开展异地交叉审计。
    2、联合审计。即以审计机关为主导,有关部门或上下级审计机关共同派员组成审计组开展的审计事项。
     3、同级审计。指审计审计机关对本级管辖范围的事项进行审计。简称为“同级审”。
    4、授权审计。指上级审计机关将其管辖范围的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5、委托审计。指审计机关将有关事项委托中介组织或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三)按审计的目的分类,可分为三类。
    1、合规性审。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处罚,一般适用于具体的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
    2、效益性审计。即经济效益审计,指审计机关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监督。其主要作用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水平和管理者的业绩,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挖掘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3、专项审计调查。指审计机关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的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一般是审计机关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运用审计和其它调查方法,依法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的事项进行的调查,适用于多个被审计单位或者综合性项目。对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的违反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也可以依法处理处罚。
    (四)按审计的程序分类,可分为三类
    1、账项审计。指审计机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报表进行审计,取得审计证据、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
    2、跟踪审计。指对资金运用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当前审计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救灾款物进行跟踪审计。二是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三是联网跟踪审计。指审计客体的有关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纳入相应的信息系统中,并与审计主体实现网络互联,通过网络互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的实时跟踪审计。
    3、后续审计。指审计机关对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后续检查。《国家审计准则》称此为“审计整改检查”。
    (五)按审计的手段分类,可分为两类。
    1、手工审计。指审计人员主要依赖手工对被审计单位的凭证、帐簿、报表等进行审计。
    2、计算机审计。根据审计内容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1)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包含的内容有: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等。计算机可以将上述内容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并可将各种信息重新组织、重新分类,进行各种需要格式的数据处理,供审计人员需要时随时调用和打印输出,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手工会计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即把手工会计的有关信息资料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有关处理。
    (3)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即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
    从审计的内容上看,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又可分为四类:
    ①内部控制系统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由两个子系统——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构成。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在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上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结果进行审计;二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②系统开发审计。是指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进行的审计。这是一种事前审计,它具有积极意义。内部审计人员最适合进行这种审计。
    ③应用程序审计。应用程序决定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合规性、正确性。应用程序审计有两个目的:一是测试应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二是通过检查程序运算和逻辑的正确性达到实质性测试的目的。
    ④数据文件审计。即将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合计数据文件打印出来或直接在计算机内进行检查。数据文件审计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测试;二是通过数据文件的审计,测试一般控制或应用控制的符合性。
    从审计的方法上看,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又可分为三类:
    ①绕过计算机审计。指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数据和打印输出资料及其管理制度的方法。
    ②通过计算机审计。指除了审查输入和输出数据以外,还要对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进行审查。
    ③利用计算机审计。指利用计算机的设备和软件进行审计。
    (六)按审计的方法分类,可分为四类
    1、账项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是最传统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作为取证工作的切入点。其基本做法是:以原始凭证或其它会计文书核对分类账;以分类账核对总账;复核总账后与试算表和资产负债表核对。因此,账项基础审计也称“详细审计”。
    2、制度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切入点进行的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来确定账表余额检查的深度广度,最终达到检查账表余额真实性的目的。
    3、风险基础审计。这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实际上看并没有脱离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已经取得的共识是在审计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都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
    4、分析性测试。这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又一个发展。主要方法是比较法。本单位的资料与同业的资料比较;本期资料与前期资料比较;实际资料与预期资料比较;审计人员确定的资料与被审计单位确定的资料比较等。
    三、新形势下对审计进行再分类的现实意义
    纵观国内外对审计的分类,可以看出,审计分类的本质是对审计的职责、目的、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程序等的理论概括。审计分类理论源于实践,必然又对审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按审计的职责分类,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全面把握审计工作的职责任务。以上按审计职责把审计划分为六个种类,实际上是《审计法》第三章关于“审计机关职责”规定中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工作任务。这样分类,使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应该“做什么”一目了然,便于审计机关根据需要和可能,突出审计重点,部署安排好年度和中长期审计工作计划。
    (二)按审计的组织方式分类,要求审计机关灵活运用不同的组织方式,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效果。
    (三)按审计的目的分类,要求审计工作不仅要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而且要充分利用审计机关职责和资源优势,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帮助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揭示机制、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完善,加强管理,科学决策,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四)按审计的程序分类,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全面把握和运用审计的程序,重视跟踪审计和后续审计,从而取得更好的审计效果。
    (五)按审计的手段分类,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学习和实施力度,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六)按审计的方法分类,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坚持科学审计,增强风险审计意识,从而有效管理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石深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张金城,巧学计算机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3)高子宏,审计学,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