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如何指导新农合绩效审计
顾山(山东省滨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如何选择恰当的理论作为绩效审计的分析工具,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深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了多个以新农合为审计对象的绩效审计项目,但从了解的情况看,关注的内容大多局限于基金财务收支的范畴,许多对新农合制度运行有重要影响的制度问题被忽视。本文根据新农合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阐述一下经济学在新农合绩效审计中的指导作用。

通过经济学分析确定审计重点

新农合是针对农民为服务主体而设计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这项制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遵循“民本审计”的理念实施绩效审计。而审计的目的就是对新农合制度运行的“5E”(经济性、效率性、实际效果、运行环境、政策公平性)进行评价,通过对体制性、制度性问题的深入剖析,最终实现制度改进的目标。
审计关注层面的高度和独立性要求,对审计重点的判断标准不能局限于新农合的管理规章和现行制度,而应是超越审计客体的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与新农合有关的部门规章制度、行业规范、具体管理办法等可选择为审计的微观工具,但更是绩效审计评价的对象和影响人们行为的局限条件和参照物。
经济学是用来分析人们的选择行为的,同时通过考察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而成为判断制度实行效果、分析制度是否合理的理论工具。经济学的普适性和超越具体政策层面的一般性,使其成为绩效审计在考察制度效果、效率方面的得力工具,指导审计重点的选择。
新农合是通过各级政府补助与农民自愿筹资,支付一部分医疗费用,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目前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原因分析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公益性淡化、药价虚高等。但经济学理论表明,除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的性质而应由政府提供外,普通医疗服务和药品同其他商品一样,需求和供给关系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其价格水平高低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在新农合审计中,我们首先把新农合的运行背景——医药卫生体制作为审计的重点考察对象,通过供求关系分析,剖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评价新农合的出现是否能够消除问题因素,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解析。
统计数据显示,1990-2009年全市人口增加了8%,居民年平均总收入增加了8.77倍,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了8.56倍。各主要医疗资源变动如下:医疗机构减少了58 %,其中医院数目减少了14%,医生增加了30%,民营医院数量自2004年没有增加,而2004-2009年,农村诊所数量减少了70%,乡医减少了24%。相对于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增长,近年来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方面增长缓慢,有的方面甚至减少,农村地区大幅度萎缩,民营医院审批数量几乎为零。以我市1990年的情况为起点,对比1990年以后的居民消费能力和医疗资源供给的变动趋势可得下图:


两束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代表了供求矛盾的紧张程度,显示出1990年以来医疗行业供应不足的状况不断加剧。医疗资源供应状况难以满足民众就医需求,必然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假如供求矛盾不能缓解,其他任何途径都难以解决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新农合的效用发挥。
关键问题是,近年来医疗消费的大幅增加竟然没有刺激资源供给的增长!这是医疗与其它行业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假如没有其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会出现这种似乎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接下来,确定把导致供给不足的因素作为审计重点,剖析具体政策和行政行为的实际效果,发现如下情况:医疗行业结构性失衡和“政医不分、管办合一”的状况,导致行业缺少竞争、发展缓慢;过高的准入条件及人为规划限制使医疗行业日趋封闭,阻断了资源的供给途径,公立医院得以维持垄断等等。新农合的推行,虽然提高了农民的医疗消费能力,但使管理部门的控制手段大大加强,加剧了农村医疗市场的垄断,因此并未使短缺得到改善。
从更高的视角审视制度发现,新农合作为社会保障制度,完全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造成其运行管理缺乏独立性。审计验证,基层卫生部门利用管理权垄断农村医疗市场,通过报销权、审批权、药品统一采购等控制新农合资金流入自身,并导致一系列问题,从而使新农合的社会保障性质异化,这是制度设计的明显错位,也是新农合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运用经济学解释现象

审计观察到的现实状况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对各种现象做出系统的解释,才能保证审计结论的全面完整和逻辑自洽。现代经济学的主要作用就是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行为,对给定的现实条件、经济人行为方式及制度安排下可能导致的结果做出科学预测和推断,因此成为审计分析的得力工具。
如审计发现,新农合定点卫生室药品报销后才与私营药店持平甚至高于后者,这意味着农民看病比新农合推行前更“贵”了,这种状况何以能够维持?深入调查发现,正是管理部门追逐利益,利用各种“政策”排除竞争、维护垄断的结果。一是制定歧视性政策,通过垄断报销渠道和转诊审批阻止病人外流就医;二是扭曲“一体化管理”,混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界限,关停民营诊所,参合民众除指定的卫生室外几乎别无选择;三是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沦为维护垄断的手段,有的县区对于不服从安排的乡医停止其证照校验,使之陷入“非法”境地等等。这些都侵害了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并加剧了垄断,无疑使新农合解决农民医疗困境的作用大打折扣。
而某些办法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在外部约束条件复杂的现实下,就会产生严重问题。如目前推行的药品“挂网集中采购”,以“发挥规模效益,降低采购价格和成本”的理由剥夺了医院的药品、耗材、设备的采购权。但调查事实表明,药品采购价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部分高于原先医院进价,相关规定甚至把医院的再次议价定义成非法,诱发医院财务违规行为复杂、隐蔽化,并向基层蔓延。经济学判断,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才是价格下降的动力,权力集中必然增加寻租机会,并形成“双边垄断”的格局,反而使局面更加复杂,而“政策失误”的责任却无人承担。
经济解释必然要贯穿审计全程,合理解释不同身份被调查者的行为,解读规章制度的重点,对照现象审视政策要求与实际行政行为是否相符,出发点与实际效果是否吻合,并剖析其作用机制和逻辑必然性。通过理论推断和实证研究的结合,了解新农合的真实效应,并通过对现象的完整解释,得出结论。

在经济解释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路径

全面反映真实状况,发现问题的实质,进一步剖析制度性、体制性原因,才能促进制度层面的改进;成功解释了现象,就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并能够进一步通过逻辑推断预测未来。这是效益审计最终的意义,也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绩效审计中的价值体现。
不难发现,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是医疗行业行政性垄断造成的供应短缺。而制度设计的错位,使得新农合资金的使用被严格控制,农民的选择权受到严重限制,影响了这项社保制度的效益。因此,解决问题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首先,要真正落实开放医疗市场的大政方针,鼓励兴办民间医疗机构,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根本上增加制度的“公平性”,保障各行为主体和个人的“可行能力”发挥,如民众自由选择权、医生行医权、平等报销资格权、市场地位的公平性、民间投资办医权等。
有的政策尚未广泛实施,但在实证基础上分析其合理性,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避免积重难返。如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主导的医疗服务体系,是“新医改”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个目标首先受到地方财政负担能力的限制。其次,调查发现政府直接投资效益低下、浪费严重。而各项投入除医保补助外,都是直接“补供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投给需方——民众,在多元化办医、公平竞争的情况下,通过民众的自由选择,使优秀的医疗机构胜出,这才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可靠机制。否则,真正降低的只能是服务效率和质量。
新农合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通过绩效审计深入剖析制度设计和运行中的问题,促进制度改进,能够使新农合更好的发挥效益。从对新农合各方面真实效应的综合分析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审计重点分析、完整解释现象、提出解决路径三方面逻辑上的高度一致性。这表明经济学对于新农合绩效审计的重要作用,并以其对社会现象强大的解释力和跨行业的一般性,必然超越一般法规制度的层面,成为绩效审计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顾山)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