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假大户真骗补”事件调查谈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谢华森(湖北省汉川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3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日,中央电视台对湖北省某乡镇一村以假冒大户名义虚报耕地面积骗取粮食补贴资金的事件进行了报道,该省纪委立即组织了专班对事件进行了调查,笔者有幸抽调参与了这次调查。专案组30人分为10个小组用近2天的时间,对全村340多户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结论为实际种田农户的粮食补贴除有极少数的差错外基本能按国家政策发放到位,最终浮出水面的问题依然是假种粮大户。从“假大户真骗补”事件调查的过程来看,日常例行审计工作中,不可能动用这么多的人员进行审计(调查),如何合理运用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重点,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有效缓解基层审计机关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值得我们思考,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供审计同仁参考。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
    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第六十八条、六十九条、七十条的规定,所谓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指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具体情况及审计目标,运用职业判断确定一个可接受的标准,以发现财务信息中的重大错报。审计重要性水平要从数量与性质两个方面考虑,从数量上理解比较容易,就是指金额超过了重要性水平,从性质上说,是指数量上不重要,但审计事项的性质对审计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私设“小金库”、挪用专项资金、虚增收入使财务报表从亏损转为盈利等。
    审计重要性水平一旦确定,将指导和贯穿整个审计始终,决定能否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决定审计采取的方法、审计调查延伸范围,决定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二、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一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环境,运用职业判断选定一个基准先确定财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比如营利性的企业,以净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为基准,对非营利性组织以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为基准,在财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基准上,根据报表项目(如: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经费支出)的重要程度确定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二是在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变动不大的前提下,直接以以前年度确定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为本次审计重要性水平;三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进展,发现新情况,重新修正重要性水平。
    三、如何运用审计重要性水平。
    一是在制定审计方案中的运用。审计实施方案是在预审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此阶段要慎重地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一旦确定不恰当,审计过程中要重新修正重要性水平,还将根据修正的重要性水平对已审计内容进行重新审计,浪费了审计资源和时间。
    二是在实施阶段的运用。运用分析程序对于高于重要性水平的经济业务,认别出与本年度其他业务和预期数据产生的偏离,然后应用其他审计方法实施进一步审计,其中:包括对经济业务相关人员询问、对第三方进行函证和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重新计算等。
    三是在审计报告中的运用。审计报告主要关注高于重要性水平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的审计事项,对于无论从数量或性质两方面都低于重要性水平的审计事项,因为该事项本身不对审计报告产生影响,所以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不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四是在复核阶段的运用。审计复核阶段要对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行最终的评价。包括依据重要性水平取得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是否支持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评价是否有依据、有针对性、是否审计什么评什么;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是否恰当。
    五是在审计计抽样的运用。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于所有高于重要性水平的经济业务,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或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为了防范审计风险分为一个层进行全面审计或扩大审计范围;对于低于重要性水平的经济业务,可以分为一个以上层,运用抽样审计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谢华森)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