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审计的思考
夏军峰(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信用评级制度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但从审计实践情况看,审计人员经常从个别企业的信用评级状况变化入手,关注是否存在违规放贷、涉嫌诈骗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而忽视对整个信用评级制度的健全性以及实际执行效果进行整体分析、评价,导致无法在整体上把握商业银行信贷发展质量与水平,从而影响金融审计尤其是信贷业务审计的发展与提高。
    从审计实践看,目前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及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从系统审计的高度对其开展审计非常有必要。
    一、必要性:信用评级制度未发挥应有作用
     从审计情况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一)信用等级评定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导致信用评级结果无法在授信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审计结果看,企业财务报表等资料可信度不高,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很多经营不善、管理混乱甚至涉嫌信贷诈骗的企业,往往财务报表十分漂亮,信用评级结论很好,例如,截至2008年末,某商业银行B分行72户不良贷款企业2006年至2008年曾被评为AA以上信用等级,其中32户还曾被评为AAA级客户(最高级)。这使得信贷人员普遍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持怀疑态度,而更看重企业的质押、抵押和保证,导致信用评级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在授信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评级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审计发现,各大商业银行企业信用评级标准不统一,如各项评级指标的权重不一样,衡量企业信用的重要指标—资产负债率,有的商业银行权重为10%,有的则为15%,等等;由于评级标准不统一等原因,评级结论差异也较大,同一地区同一个企业,甲行评为AAA级,乙行评为AA级,丙行评为A级,使得商业银行之间无法相互参考评级结论,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加大了信贷风险。
    (三)评级数据质量差,影响信用评级系统的功能发挥。目前商业银行评级数据主要来源于信贷系统,但是数据质量堪忧:一是关键数据缺值或异常值的情况突出,如企业职工人数、市场份额、各项财务指标等信息,空值和异常值情况突出;二是变动调整不及时,如企业规模等级、企业性质、所属行业变动等信息往往长期未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系统的功能发挥。
     (四)评级组织缺乏分工和制衡,影响评级准确性。目前,各商业银行还存在:没有独立的专业的评级机构,评级人员往往就是信贷人员,评级人员和信贷人员在职责上缺乏必要的分工和制衡,以及缺乏评级专家或对其作用不够重视等问题,影响评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二、可行性:目前信用评级制度审计的入手点
    (一)了解、观察信用评级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从制度本身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不可谓不完善,从评级准备、实地调研、级别审查与审定,到最后的监督检查,都有规范性的操作规程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因此,审计重点要关注的,就是信用评级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一是实地调研及时性,包括实地调研的频率,重点审查商业银行是否存在由于平时一直联系客户,对客户情况比较了解,而忽略客户情况的动态性变化特点的问题;二是实地调研要求的可操作性,商业银行是否对信用评级所涉及的企业实地调研做出具体的有很强操作性的要求;三是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审计要抽查录入报表与原始报表的一致性、行业及规模选择的准确性、基本资料及各项现金流补录资料录入的完整性。
    (二)审计信用评级机构、评级人员的独立性。从审计情况看,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部门、人员,就是信用评级部门、人员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在严重影响信用评级行为独立性的同时,还由于“一人多岗”情况存在影响评级队伍专业化。因此,审计要关注信用评级机构、评级人员的独立性情况,审查商业银行是否建立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人员的技能是否得到定期培训,必要时是否邀请专业中介外部评级机构参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用评级。
     (三)审计信用评级技术、方法的合理性。
    一是评级依据基础的合理性。审计商业银行评级,是否存在偏重于以受评企业以往、现在指标作为分析基础,而缺乏对趋势指标的分析,导致评级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受评企业发展趋势的问题;二是权重的科学性。是否存在不考虑企业所处环境因素,不同企业评级时,各种评级因素都采用同样的权重,导致评级结果难以准确反映评级对象信用风险的问题;三是评级指标的合理性。审计要关注评级指标的合理性,如充分的现金流量是受评对象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是分析企业未来偿付能力的核心因素,企业破产的原因往往不在于企业缺乏利润,而在于现金流量不足,现金流量是企业信用评级必须考虑的因素;又如,企业所在的行业以及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地位是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能够准确揭示特定企业面临的特定风险,也是信用评级时必须考虑的指标;四是手段的先进性。要关注商业银行是否开发专门信用评级系统从信贷系统等系统自动提取数据,定时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级,实时反映企业信用评级最新情况等。
     (四)审计信用评级监测检查制度情况。
      包括商业银行是否定期或随机了解评级过程,检查评级质量,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随时发现并解决评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前述某商业银行B分行信用评级制度不准确,72户不良贷款企业2006年至2008年曾被评为AA以上信用等级,其中32户还曾被评为AAA级客户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是否对人为拔高客户信用等级的责任人和责任行进行严厉处罚等。
    三、总结
    从审计实践情况看,对商业信用评级制度开展全面、系统审计,不但能有效提高信贷业务审计效率,而且进一步提升了金融审计的广度与深度。如在某商业银行B分行审计中,审计人员从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性及实际执行情况入手,系统地揭示了该行信用评级制度系统形同虚设,所谓“高信用”企业数十亿元贷款面临损失,个别企业涉嫌诈骗银行巨额信贷资金的问题,得到了该商业银行总行的重视,要求全行进一步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在更高层次发挥信用评级制度在授信决策的作用,从而使金融审计的作用和影响得到进一步提升。(夏军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