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审计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韩杰(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2日】
字号:【大】 【中】 【小】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力度进一步加大,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逐步加大公司制改革,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做到企业集团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已经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在国外拥有众多分支机构,并做到了企业集团的境外上市,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
    一、当前企业审计面临的形势
    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推进,对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及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业审计工作要从宏观上把握国家政策,提高对国有企业宏观环境变化的驾驭能力,把握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企业经营及资本运作的影响;其次,企业审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执业能力。审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及国际会计核算等相关知识,并能够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否则就无法胜任现代国有大型企业的审计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也在不断地调整审计方向,新的时期赋予审计新的使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企业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企业审计应发挥建设性作用,在维护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基础上,破除影响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在查找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同时,要加大力度查找国有企业的重大管理缺陷,提出建设性建议,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最终推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目前企业审计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企业改革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问题。
    从企业审计总体水平上看:
    一是工作整体层次不高,突破能力不强。目前企业审计集中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个体问题,视角过窄,综合素质、宏观分析能力不能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对国家宏观政策、行业特性及发展趋势缺乏总体把握,导致提出的审计建议层次不高,宏观性不强,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研究不够,分析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不够,审计突破能力不强。
    二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制约了企业审计发展。企业审计面对行业多,业务复杂,要求企业审计人员知识全面,既要把握最新的财经法规又要了解行业特点及动态,但目前企业审计人员接受职业能力培训较少,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慢,对法规的把握和应用能力较弱,制约了企业审计成果的提升。
    从具体审计项目开展上看:
    一是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针对性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的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充分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主线不清晰,对企业领导人任期责任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对领导责任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审计评价针对性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
    二是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开展不到位。目前企业审计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多,关注效益少,对企业的社会效益关注则更少。此外,传统审计的思维定式使专项审计调查也基本属于财务收支审计模式,调查过程覆盖面不足,缺乏从更宽泛的视角更高的层面对调查事项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缺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不能体现专项审计调查宏观性、时效性、建设性和灵活性等优势和特点。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企业审计应继续坚持揭露和查处企业或个人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发挥建设性作用并重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认真贯彻“质量、责任、绩效”的总体要求,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大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把握企业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检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风险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科学发展等体制机制性问题,揭露和查处企业或个人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企业领导人员守法、守规、守纪、尽责,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拓宽审计视野,宏观着眼,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层次和质量水平。企业经济经营活动是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也要求我们以企业审计为平台,关注制约企业改革发展、企业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履行政治和社会责任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并以点带面分析整个行业的普遍性问题,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层次,为国家经济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三)进一步改进企业审计工作的组织方式。一是紧密结合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把握政策热点,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加强企业审计前期调研工作,明确政策执行审计和效益审计目标,在审计中有效组织,提出高层的效益审计成果。二是缩小审计范围,开展行业或重点企业审计。针对目前企业规模大,行业分布广的特点,企业审计工作应加强组织,每年的审计计划可以安排同一行业审计,由企业司统一组织、调度,根据审计行业特点整合专业审计资源,上下一盘棋,可以把整个行业摸清、摸透,对于问题的查处和分析能够更加深入,情况把握也更加全面,提出的审计建议也更具有宏观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企业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分析也提供了依据。加强组织协调,有效整合全国审计资源,达到审清一个行业,审清几个企业,回答好几个重大问题的目标。
    (四)根据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特点,提高企业审计信息化水平。中央企业数据库建设、企业审计数据规划、企业审计方法体系等信息工作应紧密结合审计工作,扎实有效,稳步推进。企业审计方法体系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先立足于审,再立足于建,保证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性。
    (五)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为核心加强企业审计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企业审计的理论研究,“以研带培”。由企业司组织研究课题,抽调各办人员共同完成,通过专题研究促进业务培训;二是组织专项审计业务培训班,组织业务骨干学习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三是建立审计专家库,利用社会资源深化企业审计,补充审计力量。
    (六)强化专业指导。一是加强研究,更新知识。加强对企业重组改制、国有资本预算执行、领导人任期责任界定及计算机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做到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二是企业司进一步深化审计现场的业务指导,对重大问题、重大事项指专人跟踪指导,保证审计成果的质量。
    (七)加大对境外机构和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力度。近年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扩大经营成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随之而来产生的境外资产安全、巨额资产损失和腐败等事例时有发生,加强对境外机构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也成为当务之急,建议对此进行更多的尝试。重点关注境外机构和企业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内部管理模式,促进“走出去”的企业依法经营,推动加强和改善管理、监督和服务,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韩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