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及审计对策
齐其芳(湖北省宜昌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经济指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我们审计发现有些企业基于各种利益因素考虑,运用各种手段人为调节企业已实现利润。这种行为掩盖了企业本身真实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了政府宏观决策,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隐患。下面谈谈企业常见的几种调整利润的手段及审计对策:
    一、虚增利润的主要手段及对策
    企业为了塑造自身良好形象,或完成各项考核指标,人为虚增利润,主要表现为:
    (一)虚构销售,虚列应收账款。有些企业虚拟销售客户,开出销售发票 ,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对此,审计时重点核查这五种情况:一是检查企业的年度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照企业的销售量看是否有销售量大于生产能力的异常情况;二是通过分析性复核法,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检查销售收入和与之配比的销售成本,以证实企业销售收入的真实性;三是抽查企业年末、季末的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发运凭证、出库凭证等原始资料,检查赊销批准的有关手续,询问有关经办人,看其手续是否有异常情况;四是现场盘点存货,以确认是否存在不动库存而增加销售收入的情况;五是对客户单位发询证函进行函证,以确认对方单位是否欠款。
    (二)当期费用不计入损益,虚列资产,或该提的费用不提,该摊的费用不摊,虚增利润。有些企业将当期发生的管理费用、生产费用挂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中,不计入损益,或将该提的费用不提,在下一年度支付时直接在费用中列支,如房屋租金等。审计时主要检查费用发生的相关业务合同和发票等原始凭证,审查科目的列支依据是否充分、合理,是否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是否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相关费用是否在收益期限进行摊销。
    (三)少提固定资产折旧虚增利润。审计时着重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是否随意改变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四)利用“未达账”调节利润。有些企业利用未达账,将有关费用支出单据压在银行未达账中,不进行账务处理,以减少当期费用支出,调增当期利润。待到下期再予以确认,把调节表作为利润的“调节器”。审计时重点将下年初企业银行对账单及银行账,与本年年末调节表中未达账项进行核对。
    二、隐瞒利润的主要手段及对策
    企业为了少缴企业所得税及国有资本收益等原因,利用各种手段减少利润,主要表现为:
    (一)隐瞒收入,将应做收入的款项在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挂账,以达到少计当期收入、减少当期利润的目的。审计时重点对企业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挂账金额较大,其余额长期不变的款项进行审查,应通过抽查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出库凭证等相关业务记录,对存货进行实地监盘,并进一步向客户函证,以查明是否存在通过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来隐藏收入,隐瞒利润的情况。
    (二)扩大成本开支范围,挤占成本费用,将应计入“递延资产”、“待摊费用”、“福利费用”的支出项目挤入当期费用。有些企业甚至将购置的固定资产也在费用中列支,减少当期利润。审计时重点检查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业务合同、查清支出的性质,依据是否充分、合理。  
    (三)收入和成本不配比结转,故意多转成本,减少利润。有些企业为了完成年度经营考核指标,不按配比原则结转销售成本,导致企业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小于实际库存金额。审计中要通过抽查盘点,对企业实际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账面存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比较,看是否相符。  
    总之,在开展企业审计时,审计人员需要认真了解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流程,充分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分清被审计单位是属于效益较好的企业还是效益较差的企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确定审计重点,选择突破口,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齐其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