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审计切入点 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吕劲松(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突显,表面上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审计工作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更加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找准审计切入点,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依法履行审计职责的内在要求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同时我们为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长期积累,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根源。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通过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发挥出揭露、预防、抵御的功能,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审计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途径。国家经济安全包括两个重要目标,即保证国家经济主权不受侵害和消除导致经济危机的经济风险。经济安全往往涵盖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够造成重大影响而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领域,如能源、粮食、贸易、金融、产业、科技、环保等,但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量急剧上升、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粮食稳定增产难度加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金融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领域和技术受制于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等等问题,都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够科学直接相关。通过审计重点关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和行业,揭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加强国家经济的自身机制建设,使国家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国家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审计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内外风险的能力和持续增长的动力,同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及各区域之间利益关系,使全社会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事关人民群众根本福祉的大事。审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通过审计,关注是否建立和完善面向全民的、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揭露和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问题和案件线索,规范资金管理和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够公平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二、找准审计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各业务审计部门的所有审计项目都必须找准审计切入点,将促进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作为首要任务,从促进建立和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着眼,突出审计重点,改进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组织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跟踪审计,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反映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揭示体制机制性原因,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经济责任审计。在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来开展工作。要重点关注中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系列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和效果,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揭露和查处执行过程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等行为,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注意使用体现经济结构、资源环境、人的发展等方面指标作为评价领导人员任期内发展水平的依据,在关注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对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用较为全面完善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来科学评价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
    (二)财政审计。根据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为了体现财政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强化项目之间的关联度,必须以财政审计为龙头,其他各业务审计部门共同配合开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果,发挥审计项目的综合作用。财政税收具有作用直接、定点调控的特点,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变的有力杠杆和重要工具,财政审计要围绕促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财税制度、建立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来开展工作。要关注财政资金是否更多地用于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与普及、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是否发挥出了财政支出在改善民生、扩大消费中的作用,使财政支出与保民生、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关注是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是否得到增强,中央政府是否保持适度的调控能力用于更好地均衡地区、城乡发展差距,支持农村、中西部地区发展;关注是否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适当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比例;关注税收制度改革是否符合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否实现了均衡税负、减少收费,是否制定更加有力的税收扶持政策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资源环保审计。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但当前一些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单位产品能耗高,污染环境、非法征地、越权审批、违规出让土地和矿业权,环保部门监测能力较弱、环保统计数据失真,一些企业虽然引进了技术先进的设备、但节能环保指标仍然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保审计要围绕有关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的政策来开展工作。要重点关注国家关于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等方面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和相关资金的使用效果;关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是否达到了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目标;关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是否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结构调整。
    (四)投资审计。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见效最快,但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十分重要。投资审计要围绕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要对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方向和力度,关注投资项目是否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向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倾斜;关注投资项目是否实现以投资促进消费、成为投资与消费的有机结合点,在增投资、保增长的同时扩消费、惠民生,促进持续发展。跟踪审计时,不仅要注意检查投资项目的建设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检查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状况和实际效果,关注其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了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并重。
    (五)金融审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敏感的“神经”,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金融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金融审计要围绕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货币政策、信贷政策来开展审计。要关注利率、汇率政策发挥对经济结构调整积极作用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关注金融机构是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信贷政策,实现有保有压,重点检查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信贷投放情况,严格审查商业银行对产能明显过剩行业以及在建规模很大、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情况及效果,是否符合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积极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要求,确保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抑制投资需求膨胀的调控目标的实现;关注房地产信贷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严格审查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融资平台贷款等发放是否符合规定,使房地产信贷调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控制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关注金融机构是否切实加大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如农业发展、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深化改革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关注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和信贷结构、资产质量情况,揭露和查处与金融领域相关的各种违法犯罪和重大违规问题,防范受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影响而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六)企业审计。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产业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如果不能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企业审计要围绕国家关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持续发展水平、增强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动力与活力的政策措施开展工作。要关注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情况,检查企业在发展现有产业或培育新的产业时,是否充分考虑现实和未来的市场容量、竞争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是否有利于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关注国家重要产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是否做到了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否发挥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来做好引进消化再创新,是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否着眼于将抢占未来技术的产业制高点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产品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是否有新突破,是否存在涉及国家产业安全的重大隐患问题;关注企业是否敏锐捕捉国际市场变化新趋势,“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空间情况,揭示企业境外资产和投资存在的安全隐患;关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做强做大主业,从内源上增强竞争力,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七)社保审计及行政事业审计。一年多来,我国实施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政策措施的目标是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但工资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较低,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住房和教育等领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看病难、上学难、安居难等一系列民生难题相互交织,很多地方出现了涉及民生的补贴资金大量结余和民生问题比较严峻并存的状况。社保审计及行政事业审计要围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而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和资金开展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强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项目、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政策措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资金、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项目等的审计监督,规范资金管理和运行,促进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推动民生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吕劲松)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