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据不等式在审计假设中的应用
韩燕(重庆市长寿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在数据式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构建数据不等式,用以印证重点审计事项的审计假设是否正确,这是数据式审计思路的出发点,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发现审计线索,而且还能提高审计效率。那么,要从逻辑思维中建立数据不等式,就必须正确掌握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结构和相关的重要参数,通过编制SQL语句,有针对性、灵活性地进行审计分析,有利于从深层次揭露重点审计事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建立数据不等式的前期准备
    通过对数据库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建立了数据中间表后,根据各字段的经济涵义,确定收集资料的范围:一是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找准政策界限的支撑点。如审计地税的营业税入库情况时,就要收集与营业税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化到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征收标准,以及相应的减、缓、免税等文件依据;二是收集影响数据指标变化的有关规定,找准数据参数的关键点。如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就要收集有关部门对该单位核定的收费项目、收费编码、收费标准、收费的时间段等重要字段和参数;三是收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有关的外部数据,找准数据衔接关节点。如审计货运车辆是否漏征营业税,从交管所提取车辆营运明细表,利用唯一车牌号这一衔接点,再同地税征管数据进行联接和分析。
    二、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建立数据不等式
    在对数据进行查询前,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查询条件的设置,这就是逻辑思维对审计假设的推理、判断的过程,从中发现审计疑点来印证审计假设。一是正向逻辑思维法:如“水稻在一般情况下最终结出的果实是谷子”,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就是“1+1=2”的正向逻辑思维方法,这种方法能及时验证数据的逻辑结构,如果数据逻辑结构存在问题,很可能就会发现审计疑点的所在;二是反向逻辑思维法:如“苹果在一般情况下最终结出的果实是谷子”,这显然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和范围,这就是“1+1≠2”的反向逻辑思维方法,怀疑一切,在头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方法建立的数据不等式,往往能为审计找到突破口,很容易发现审计线索。
    三、数据不等式在审计查询分析中的运用
    在审计实践中,设置的数据不等式一般是:A+B=C、A+B﹥C、A+B﹤C等。当数据不等式设置好后,就可以编制SQL语句进行审计查询、推理判断,筛选出审计疑点。如我们在对房屋大修基金审计过程中,查询业主是否欠缴房屋大修基金这一审计事项,建立的基本等式为:“房屋实际总价×应缴房屋大修基金比例-已缴房屋大修基金=欠缴房屋大修基金”。如果该等式等于=0,说明该业主不欠缴房屋大修基金;如果该等式﹥0,说明该业主可能欠缴房屋大修基金或已用于维修使用了一部分大修基金;如果该等式﹤0”,就要核实是不是原始数据有误或者多收房屋大修基金。如对地税营业税审计中,建立企业缴纳营业税的等式:“1月至12月入库合计数=全年入库数”,那么,当“1-11月入库合计=全年入库合计”这个假设条件成立时,就能发现该企业12月为什么没有缴纳营业税,就要查清该企业是否存在缓税、减、免税或者是征收机关延压税款等其它原因。通过对筛选出疑点进行分析和核实,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数据不等式在审计假设中的应用,体现了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了问题的真实结果,也验证了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  (韩燕)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