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方法与技术方法的创新
赵子柱(湖北省京山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4日】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新的财政支出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的经济运行正步入公共财政管理的时代。行政事业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其根本途径是科学发展和创新。
    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与技术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行政事业审计全面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审计制度,优化行政事业审计程序
    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也是审计工作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项目的繁简程度和时限要求,分别规定和适用一般审计程序和简易审计程序,以节约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
    二、创新审计理念,拓展行政事业审计目标
    当前,创新审计理念,审计目标应由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转变。摒弃就审计搞审计、就账审账、就审计项目完成审计项目和只注意微观不关注宏观的做法。
    一是要促进科学发展,更多地关注宏观调控面临的突出问题。各部门的预算执行,一方面要保障部门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要保障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随时把握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以促进资源节约和减少损失浪费、促进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评价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为目标转变思维习惯,从偏重于对单个单位的审计监督向关注宏观层面的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转变,将审计范围从一般预算资金拓展到整个政府性资金,在一个大的公共财政资金和资产运行框架内,关注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真正体现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理念。努力使单一的审计监督方式转化为多重监督方式, 积极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为决策的依据, 发展的动力。
    二是要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部门预算的编制、管理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很多不是部门自身的问题,而是体制性问题。比如某个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可能是一方面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又资金闲置;又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配置不公,致使各单位之间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收益水平差异较大,经营性资产和收益管理混乱,影响部门预算编制的完善和准确性,并且扰乱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预算体制造成的。我们将重点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及经营收益、部门预算执行内控制度进行专项调查,揭示行政事业单位支出混乱、信息失真等弊病,从制度评价和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部门预算不断完善和规范。通过审计调查,把这些体制性障碍揭示出来,研究如何改进和完善体制。
    三是发挥审计建议性作用,促进制度完善。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揭示问题、查处问题,仅仅是履行了法定职责的一部分。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就是建设性,就是全面发挥审计免疫功能的体现。也就是,我们必须以批判的眼光和态度去审查每个项目、每个事项、每个单位和每笔财政资金。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做出处理,发挥审计的批判性作用,这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职责。没有批判性,就没有建设性,审计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批判性是建设性的基础,建设性是批判性的升华。通过批判性地指出问题,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促进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发展,审计工作的作用就得到了全面的发挥。行政事业单位有很多违纪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是因为制度、规定本身不合理造成的。比如部门单位一般预算年终结余很大,但很多单位都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主要是一般预算财政资金不能保障人员经费、存在缺口,只能挤占专项经费。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一起研究,从制度上来解决。必须从强化行政事业审计建设性作用的角度出发抓好审计成果的开发、提炼、运用、分析和挖掘。从微观入手,着眼于宏观,加大对同类问题、同类单位审计成果的整合力度,并从体制、政策和管理的层面剖析成因,寻找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其他部门工作提供支持。
    三、更新观念,创新行政事业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
    一是实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跟进式审计方式。按照“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新要求,审计机关应当打破传统审计思维的局限,紧密结合形势、注重特色、及时“跟进”,履行职责,在关注需求、关注风险、关注责任、关注绩效、关注民生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是实现由传统的审计向现代信息化审计方法的转变。审计免疫系统要求审计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病毒”爆发的前面,审计必须率先实现信息化。目前,要求每个审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AO系统开展审计工作。
    三是进一步注重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绩效审计要处理好微观局部与宏观全局的关系,做到从微观项目入手,从宏观全局来分析问题;处理好揭露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真正把重大损失浪费、影响国家安全和政策目标实现的问题揭示出来,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资金使用绩效与政府行政效能的关系,把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与评价政府行政效能统一起来。从体制的效率、管理的效能、资金的效益、工作的成效、政策的效用等5个方面来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方法和制度。
    四是积极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审计监督贯穿于被审计项目的全过程,避免了事后审计的滞后性。采取传统的事后审计难以达到“免疫”的要求,必须做到关口前移,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五是积极开展联网审计,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揭示和反映问题是审计机关的职责所在,但揭示和反映不是审计的目的,审计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整改提高。因此要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日常监督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利用联网审计适时性、远程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扩大审计覆盖面,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将更多的力量放在预算绩效评估上,应用分析模型,通过有效的点面结合强化审计深度,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审计的预防性作用和促进性作用。
    四、提升行政事业审计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科学的审计管理是基本途径。
    一是改进审计项目管理,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审计项目管理是审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参与审计立项。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政策关注、领导关心、民生薄弱环节纳入民生项目计划,把民声、民情、民意在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审计送阅材料中如实反映,使项目计划更具科学性、民主性、针对性和建设性,使民生审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贴近本地实际、贴近群众需求,使审计项目管理更为科学和规范,全面提升效率和效果,降低成本与风险,使审计成果最大化。
    二是改进审计成果管理,实现审计结果内部化向外部化--审计结果公告制的转变。对审计的结果要采取积极稳妥、不断探索向社会公告的方式和渠道,让纳税人和广大人民有权力知道这些资金的运行效果、效率和效益。同时,扩大社会大众知情权,让舆论参与进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又有利于问题的整改。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将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公之于众。
    三是改进资源管理,从单一利用本级国家审计机关的资源,向整合各级审计机关、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以及各类专家资源转变。要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担当起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的重任,必须整合各类审计资源,拓宽工作思路。利用国家审计资源,调动各级审计机关的积极性,针对一些重大问题开展审计,三级联动,形成合力;利用社会审计资源,加大对投资审计和企业审计的力度;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力量和成果,实施一些覆盖面广、工作量大且涉及金融、行政事业单位或专项资金审计的项目,提高工作效率。
    五、建设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前提。一是把好人员进入关;二是把好人员培训关,要重视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三是把好审计人员组合关;四是把好廉政关,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工作中的各项纪律,遵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五项基本审计职业道德,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依法审计,又要严格自律、廉洁从审,维护审计机关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赵子柱)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