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审计培训中的误区和对策
吴涛(湖北省丹江口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1日】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没有可持续的业务培训工作,就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层审计机关通过长期不断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适应了社会发展,较好地履行了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但基层审计机关在培训过程中还存在着几大误区,制约着审计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一、培训方式的误区。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培训形式上主要还是以言传身教的集中培训为主,通常是老师讲,学员听,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受训者没有新鲜感。而且常常理论脱离实际,使参训者一时难以消化理解,长期一来,受训者丧失了应有的活力,积极性受到打击,培训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好。
    二、培训需求的误区。目前虽然各级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培训,但在培训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针对目前审计人员现状制定的专门培训教材,往往都是根据要培训的内容,简单的选择一本培训教材或者内容,按部就班的培训。而由于没有针对培训需求做专门的详细调查和系统规划,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之基层审计机关的年龄、知识结构、培训需求等因素造成了培训效果较差。
    三、培训对象的误区。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一把手工程,这说明一把手对工作的推动是不可或缺的。但就目前而言,培训的对象主要还是一线审计人员,而很少有对工作的推动起举足轻重的领导进行的培训和考核,使得有些领导在思想意识上与时代步伐有一定的差距。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求基层审计机关的领导们都要当“专家”,而是强调领导至少要“知其然”,否则,很难想象其能够很好地推进审计工作。
    四、培训效果的误区。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往往只是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评,通过测评的过关率来判断培训效果的好坏。由于没有深入到是否满足审计需求、审计业务技能是否提高、审计方法是否改进、职工的参与兴趣等层次上来,所以培训、测评也就成了一种形式,为了过关而学习。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失去了培训的真正意义。
    如何能够解决以上误区,使基层审计培训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有效提高审计业务素质,较好地履行了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我认为主要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审计机关全体人员都要深化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审计的必然性,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必须会被审计事业所淘汰;
    二、领导要做好培训学习的表率,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意识学习。“千难万难领导重视就不难”,领导要长期坚持不懈的重视审计培训工作。
    三、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和征求意见,结合上级机关的培训要求,制定中长期系统培训规划,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兼顾不同层次。
    四、在培训方式上,应根据培训的对象、层次不同可采用讨论式、实物式、竞赛式等多种方法增加互动性,实用性,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并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职工的沟通,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改进培训方法。
    五、建立合理的培训考核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由于培训转化为成果的过程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培训考核体系的建立上,必须注重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职工学习热情和自觉性,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吴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