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应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黄家铭(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3日】
字号:【大】 【中】 【小】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审计署也制定了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办法。问责制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使审计工作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担负着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的重任,是问责方之一。另一方面,各级审计人员也是被问责和追究责任的对象。在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已施行和新的《国家审计准则》即将施行的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应当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化压力为动力,加大创新力度,降低被问责和追究责任的风险,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批判性思维,也称关于思维的思考,是跨学科的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Richard W. Paul)将批判性思维概括定义为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看法,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地去发现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原因、动机和假设,建立评估原因和结论的策略,识别事实之间的差别,揭示思维偏见,避免直接跳到结论上,从而理性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主要由批判的能力、知识、技巧和批判精神构成。其本质是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一种辩证思维,是兼有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和其他思维方式有许多通用的推理方法和技巧。
    熟练运用批判性思维应当具有勤学好问、思想开放、知识面广、逻辑思维能力强、怀疑和独立、客观公正、严谨细致和精益求精等诸多素养。
    二、自觉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审计发展的需要
    当前,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审计从以合法合规审计为主向以绩效审计为主转变,审计涉足的行业、领域、范围不断拓展,审计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审计工作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开展的各项审计任务对审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综合知识技能要求更高。二是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和反腐倡廉工作中审计担负着重要职责,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全面的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化,不同利益阶层要求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的诉求不断增强,作为推进民主法治工具的国家审计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些都对审计质量是否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提出了更严格的评判标准。四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审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考虑信息的多样性、可信性并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审计环境的变化使过去的习惯做法和思维定式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总结审计取证、复核和报告等环节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目前审计人员最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主要是快速正确运用专业之外知识的能力、明确辨析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和分析大量信息抓住重点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应用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地吸收、应用知识,防止审计偏见。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由于知识老化加速、更新不及时等原因,审计人员原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之外的常识性知识已经不同程度碎片化,未知多于已知成为审计人员经常面对的问题。因此,为避免审计失误和被问责的风险,审计人员在审查和评价不熟悉行业或专业的资料时,需要运用跨越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来分析理解该专业的研究视角、概念涵义、知识架构和逻辑关系,勇于质疑、确认或改正个人的推论或结果,避免职业成见等定型效应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对于专家的工作结果不盲从,要在对专家胜任条件和能力、掌握何种特殊知识信息、拥有什么证据、提供的判断是准确的还是似是而非的等方面进行仔细评估后,决定如何采用。 
    (二)明辨事物的因果关系,防止逻辑谬误导致的审计风险。一些复杂的审计问题及成因,不是简单的一因一果,原因和结果之间很少能够简单、容易地表现出联系来,它们可能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或者互为因果,有时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脱节,需要依靠分析辨别将看似孤立、无关的事实有机地联系起来。问题的原因也有主观、客观和层次之分,有表面的直接原因,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原因,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道德信仰乃至人性等原因。批判性思维要求在前提和结论之间反复质疑假设、寻求分歧、评估判断,恰当选用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等求证因果关系的方法分析出透彻的原因。原因分析不深刻,审计建议就可能不恰当,一旦采用可能会在解决了个别问题后,产生连锁反应,使事情趋于复杂化。
    (三)在大量信息中抓关键,以我为主,防止证据效力不足。批判性思维认为,由于个人在评估信息、选择证据时受专业知识水平限制和当时语境、感情以及信息提供者的解释或诡辩等影响,存在着错过重大问题或将有条件成立的结论绝对化的可能。审计人员在不同渠道获得的大量资料中辨别事实真相时应不轻易全部相信听到或读到的东西,要确定信息的真实来源,分清是统计资料还是预测资料,是业务数据还是财务数据,是总体概念还是样本概念,是官方观点还是学术观点,等等。要结合数据的统计口径和精度,分析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确定资料的适用范围。要按照审计目标的要求,抓住关键证据,并重新评估所有相关证据,确保结论成立的条件和证据的效力。
    三、在审计实务中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提高审计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审计工作具有必然联系,审计工作的规范、方法和程序中都包含丰富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环节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对审计人员来说,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是迅速提高审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批判性思维指导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拓宽宏观视野,深入剖析审计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方法。审计项目要求在时间、经费、人员和质量的约束条件下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它具有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即让复杂的管理程序化、模块化和可视化。编制实施方案存在较多的创造性劳动。编制方案时,要重点分析审计内容的可行性,确认并评估任务目标的前提条件、证据和结论具有的特定关系,再运用逆推法从相反的角度考虑结论、证据和前提条件之间的逻辑链条是否充分必要。通过反复的辨析,确定审计任务的层次结构关系和难易程度。在此基础上,打破常规,立足大局,借鉴不同专业成熟的技术方法,为我所用,将科学的审计理念化为具体措施,整合创新成审计的方法,编制出有思想性和针对性的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应当适时对方案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
    (二)运用批判性思维打破审计取证的路径依赖,多视角评价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保证问题查核的彻底性。审计发挥更高层次作用的根本保障是审计工作质量。质量的基础首先体现在取证的全面、及时和准确上。审计人员需要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突破习惯做法和思维局限,敢于否定自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理清审计事项的来龙去脉,分析存在问题的可能方面和表现形式,判断采取何种可行的办法才能达到发现问题和证实问题的目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不断反思和纠正推理过程中不符合充足理由律等逻辑规律的各种错误。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取证类型和方法,决定证据取舍,优化证据效力,查深查透问题,降低审计风险。
    (三)运用批判性思维复核审理,进一步查错防弊、补救缺失。批判性思维假设个人都有存在错误的可能,审计判断可能受个人偏好和思维局限影响,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因此,复核人员不能先入为主,要根据审计工作底稿和证据考虑不同的观点和各种可能的解释,假设对立面,换位思考,分析推理形式的有效性,尝试辨明不同的观点能否提出确凿证据推翻审计结论,帮助审计人员认清审计结论或观点中的弱点和片面性,及时补充审计证据或修改审计结论。
    (四)运用批判性思维促进审计报告的深加工精加工,提升审计的整体成果,减少重大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报告起草人员在汇总审计工作底稿过程中要了解并澄清不同审计人员审计结论中的不确定和矛盾之处,判断其使用的词语是否有不符合排中律的多种含义,不确定性是否是因为查核问题不细致而设置的,通盘考虑整体情况,所有的结论能否同时成立。重大问题要本着怀疑和独立的精神,反复慎重推敲。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欲思其功,必虑其害,在不断批判的思想下,才有可能集思广益,提出既有长期合理性,又有现实可行性的好建议,更好地发挥审计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以审计实践需要为出发点,以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核心,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批判性思维,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认知性掌握,形成一专多能的通才。审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不被问责的低要求,而是要在 恪尽 职守提高审计质量的过程中批判和创造性地汲取知识,在实践锻炼中成为复合型的现代审计人才。(黄家铭)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