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机关编写审计志需避免三大问题
阚洪敬(江苏省苏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3日】
字号:【大】 【中】 【小】
    
    “盛世修志,资政存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一轮轮地方志编写浪潮中,审计篇章的编写成为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借此机会,编写了审计专志,并一时蔚然成风。但因各地情况不一,已版的审计志书良莠不齐。笔者认为,编写审计志书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大事,事关审计发展大局,不应草率。具体而言,应尽量避免三大问题。
    “重视,只是口头。”很多地方审计机关将审计志编写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行列,开始编写时热情高涨,极为重视,但编写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随着编写工作的展开,重视往往成为一纸空言。比如志书编写需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精干的编写人员、经费保障及具体的编写室、档案材料等。通常而论,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一些单位只是投入一两人来编写,甚至编写人员为兼职,这样志书如何能编好?究其原因,审计工作的繁忙是主要制约因素,但重视不够是最终原因。因此,必须避免一时耳热的口头重视,重视应该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口头重视不仅会挫伤编写人员的积极性,最终会导致志书质量低下或难以完成。当然,这也充分反映了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上的不足。
    “组织,只是形式。”一些单位开始编写志书时往往大张旗鼓,成立编写组或编写班子。班子内部人手齐备,比如文字能力较强、有编写经验的人员,业务知识比较精通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历史比较熟悉的离退休老同志等等。可实际编写过程中,任务往往集中在一二人身上。甚至形成互相扯皮、推诿,导致编写工作一拖再拖、无法收拾的局面。编写班子成立的目的是集体讨论,分工负责,比如志书的架构、各篇章的内容、入选志书的标准,乃至序言、后记、大事记、附录等等,都需要集体商定。编写班子形同虚设会导致工作无从开展,即使靠一二人之力来完成整部志书,其质量也无从保证。因此,编写班子必须切实担负起职责,而不是停留在形式。
    “任务,只是完成。”如今,在疯狂追逐GDP和政绩的大潮中,一些政府官员只求任务完成,很少顾及完成的质量,“豆腐渣工程”就是现实案例。志书作为记录政绩的载体之一,受到一些领导的高度重视,但这种重视极为狭隘。因此,书出版了就算完成任务,至于质量如何不作理会。如果从领导到具体编写人员,都抱着只是出书的心态,志书编写工作宁可取消,否则也会是一项“豆腐渣工程”。审计机关已经走过了27年的风雨历程,审计在加强经济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该梳理审计脉络、总结审计成果的时候了。这对于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编写审计志不应只作为简单任务看待,而是应该背负着重大使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还要有秉笔直书的精神。(阚洪敬)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