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审计工作中科学把握审计重点
宋贵芬(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0日】
字号:【大】 【中】 【小】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二十字方针的重要内容。突出重点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审计计划安排上,要善于从中心和大局出发,集中人力物力,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突出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审计;二是在具体项目审计中,要坚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里讲的重点主要针对具体项目而言。在审计项目目标的确定上,突出重点是审计机关应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这一思路体现在审计过程中,就是要善于从宏观角度将审计对象或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建设、管理缺陷和法制环境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以使建议可供操作,项目成果更加有效。要敢于“扔掉”一些非重点的问题,把重点问题突出出来。那么如何在审计工作中科学把握审计重点,笔者认为在审计工作中应把握以下工作思路。
    一、牢固树立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审计理念。
    项目审计思路,要善于从宏观问题着眼,通过微观审计,再返回到促进解决宏观问题。在宏观与微观的互动、渐进、转化过程中,要充分满足综合与专项等多层面的信息需求,充分体现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就具体审计项目而言,所谓宏观,就是要通过审前调查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问题本质的层面提出重点和预设观点;所谓微观,就是要围绕本质问题和观点,收集问题表象的各种证据材料,做好填充题;所谓再到宏观,就是要回复到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
    具体来说,我们在审计工作中应按以下审计思路来运行:首先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高度去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观点,即以针对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切入点;然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预先确定的目标,组织微观层面的证据材料收集工作,材料的数量不追求面面俱到、不追求完美,只要证据材料足以能够说明问题、达到目的就行;最后,在撰写审计报告阶段,我们重新回到预先确定的目标,从解决体制机制及制度问题的角度提炼总结出审计观点,充分体现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牢固树立善于从小问题中抓出大问题的审计理念。
    审计发现的问题常常以小问题或现象的方式存在着。要善于从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抓出大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一些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细致的解析,以期找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其次是要善于从众多的小问题中概括出大的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
    地方审计机关许多项目都是些小项目,小项目也有小项目的利用好处,比如对所有小项目进行整合,针对一些普遍性问题,抓住一、二个点,集中力量,批次处理。
    三、牢固树立善于从重点之中再突出重点的审计理念。
    在一些资金量较大、组织管理较为复杂的审计项目中,面对的审计重点将会是多方面的。但从实践看,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数量是有限的,每个审计人员在项目审计中按各自分工做了大量细致工作,报告中反应的也就需要着重查深查透一两个问题足够,这说明存在“出力不出成果”的现象。提高审计效率应善于从重点中之中再寻找重点,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以期实现审计产品价值增值最大化。例如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在重大资金的管理使用上,什么问题最能体现领导者履行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的职责是否到位?在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行为上,什么问题最能体现领导者履行民主科学决策程序的职责是否到位?在重大资产的安全有效运行问题上,什么问题最能体现领导者履行监管职责是否到位?显然下一步审计取证和报告架构要突出这些重点。其它问题只要掌握大概情况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精力进行详查式的取证,甚至可以作为口头交换意见。
    四、牢固树立善于从审计业务行为中突破重点的审计理念。
    我们在审计工作中往往主要以账本式审计为主,重点关注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活动,不太注重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事实上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业务(行政、经营)管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政府性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问题,更多的取决于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经营效率和行政效能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必须突破“就财务审财务”的帐本式审计理念的束缚,主动融入到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管理活动中,善于从行政(经营)职能、业务流程中寻找审计的突破口和重点。我们如果不全面熟悉和把握业务流程,就不可能审深、审透问题。(宋贵芬)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