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比较及分析
周斌(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2日】
字号:【大】 【中】 【小】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开展政府绩效审计(评价)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遍,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无论从现代公共政府自身要求还是社会民众的政治需求来看,大力推进绩效审计已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改革方向。
    从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看,中央和地方均还处于分散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法规和相对成熟的模式,相关的法制建设工作还相对滞后。这给我们地方一线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带来了较大的困惑和难度,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往往显得底气不足,相当部分绩效审计报告无论从格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与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也往往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在目前这种背景下要实现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的成功转变,就必须要求我们一线审计人员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深入分析和了解绩效审计和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确保在开展绩效审计实践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绩效审计模式和规范体系。为此,本人从审计的性质、重心、作用、方式、能力支撑等若干方面对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拟为进一步推进绩效审计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第一,性质不同。绩效审计特别是出具的绩效审计报告和党委研究室、政府研究室等参谋机构的调查研究报告都有着类似性,都是为了服务领导决策、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需求,社会公众有权知晓政府的公共政策、公共财政支出的真实绩效。所以开展绩效审计是一种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公众的行为。而传统的财务审计往往是为了监督和规范政府部门财务支出行为,是一种行政体系内部的监督和制约行为。
    第二,重心不同。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更多地关注政策实施或者专项财政支出的效果,其审计主要目标是分析和评判结果相对既定政策资金目标的实现程度,至于是否在财务收支环节上存在问题不是绩效审计项目本身最为关注的目标;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则更多地关注是否存在问题,特别是财务收支的规范性、真实性问题。
    第三,作用不同。绩效审计能够为政府评判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公共财政支出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有效性等提供有效的依据,为促进政府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开展绩效审计也是政府实施问责机制的前提和基础。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对存在财务问题的单位和行为进行处罚,在目前的行政环境中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
    第四,方式不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无论是手工查账还是计算机辅助审计都是以“账”为中心,通过查阅账目的形式进行审计。而对绩效审计来说,查阅账目收支只是审计项目的一个基础环节,更多的精力需要投入到对“果”的调查取证以及分析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可能需要用到专家论证、抽样调查、调查问卷、网络调查、现场勘察等多种调查手段和方法,并运用系统分析、数量分析、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多种科学分析方法帮助得出审计结论。
    第五,能力支撑(要求)不同。从我们现有的审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可以看出,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往往只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财务审计以及相关财税法规政策就可以开展工作。而绩效审计由于其工作方式和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和特殊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相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必须加大现有审计人员多领域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同时注重加强人才队伍的综合性,有目的地引进管理、经济、法律、工程、计算机等非财经类的人员加入审计队伍,必要时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加入,以满足绩效审计工作对能力支撑的要求。
    除了以上几方面,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还存在着较多不同点,比如与时政的结合性方面,前者比较紧密,后者要求相对不高;在报告的受众面上,前者较广,后者较窄。因此,只有在不断实践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方能在审计选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评价、审计报告、成果转化等各个重点环节逐渐形成具有明显绩效审计特征的审计模式和规范体系。
    虽然以上比较分析未就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详细意见,但如果我们对绩效审计有了这种宏观上的清晰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分析,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加快绩效审计的实践之路,加快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制度和方法。(周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