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詹红梅(吉林省审计厅)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七大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列为首要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今后的主旋律,而且与审计工作联系非常密切。在这个大趋势、大潮流、大背景下,审计如何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选准切入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一道全新的命题。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审计职能也需要由单纯监督向注重服务转换,各级审计机关需尽快转变角色、找准目标定位,才能服务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就这一问题,做一粗浅探讨。
    一、 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从形势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战略性转移。今后,各地经济发展都将竞相提速,但经济基础、发展速度和质量呈现着不平衡态势。尤其是落后地区面临着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发展速度与提高效益、持续发展与资源保护、发展方式与机制创新等多重矛盾,面对的是扩大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压力。审计服务发展方式转变,从国情和主线来看,笔者认为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是围绕主攻点切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审计服务必须着眼和着力这个主攻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任务,就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不少地方分析,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依然依靠投资拉动和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较大。在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还没有形成协同带动的局面,城乡统筹发展尚未全部实现。审计服务发展方式转变,重点之一就是要从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审计手段,综合分析判断,从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推动中央各项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经济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实现从领导决策上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二是围绕支撑点切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审计服务的又一重要立足点。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日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利用制度安排推动经济发展创新。但是,不少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受财力所限,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上的财政预算、资金投向上仍然力度不够,没有投资拉动那样冲动,成为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要素。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预算结构、资金投向进行分析,推动公共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向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倾斜,促进地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形成投资效益,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实现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的重要转变。
    三是围绕落脚点切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审计服务达到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终极目标是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当前分配制度还不完善,分配不公现象社会反响强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群众期望值高;县乡财力普遍紧张,长期处于“吃饭财政”,难以大幅增加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有的单位仍然部门利益至上,不同形式存在加重群众负担,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等。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立足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这个根本点,以审计服务推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审计监督,正确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推动财政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达到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
    四是围绕着力点切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引导审计服务的重要切入点。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加快经济发展,各地都在争上项目,快上大项目,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以资源环境为依托的。从审计实践看,有一定比例的建设项目,没有完全考虑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导致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各地频发的对建设项目的阻挠和反对,反映出项目建设对资源环境论证的不科学,违背群众意愿。有的依然循环着先建设后治理的老路,经济社会效益达不到预期,重建设轻保护的意识仍然存在。因此,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选取资源环境这个节点,以历史教训为鉴,既前瞻又后顾,利用审计服务,为领导当好参谋,以“两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是围绕动力点切入。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审计服务需要针对这个动力点进行助力。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大GDP增速,各地基本上都在大力招商引资上项目,扩大出口增加值,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并出台了不同条款的优惠政策。审计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着眼推动改革开放,又要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在审计监督上,要重点审查土地出租出让、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保护、产品附加值高低、产业体系符合率、产品对财政贡献率等。通过审计建议,既推动区域对外开放,又拉动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确保地方经济安全。
    二、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国家审计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行为,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对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路径上,需要重在“五个坚持”: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审计工作“20字”方针中,围绕中心是方向,服务大局是目的。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经济工作的中心,又是社会发展的大局,审计在服务上,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服务这个大局。中央在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了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主要任务,这些任务也是审计服务的目标。因此,地方审计机关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审计服务。要按照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工作要融入当地的发展大局,把融入体现在服务大局上,以服务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坚持推动机制制度创新。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审计工作重心由监督向服务转变,由查处问题向推动完善制度转变。由此,审计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的基础上,把揭示问题与推动完善机制制度结合起来,把着眼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确保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决策和部署贯彻落实到位。要把审计服务的最大目标,定位在推动机制制度完善和创新上,促进地方政府和被审计单位不断深化改革,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要坚持从宏观和地方发展大局的角度,分析和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势、特点和问题,从机制制度上提出审计建议和措施,将审计行为转化为服务行为。只有将目标锁定在推动机制制度创新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也才能体现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最大值。
    (三)坚持突出审计服务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是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提升财政保障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从审计的视角,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推动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公共财政能力的强弱又直接与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活力密切相关,互相产生作用。基于此,审计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突出公共财政体系建立这个主题和重点,突出建立财政审计大格局这个主体。要把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尤其是关注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趋向,始终关注政府债务风险,以财政审计大格的转型和深化,用其审计成果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维护地方财政、金融乃至经济的安全,不断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由此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的初衷和目标,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四)坚持促进政府决策绩效。贯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政策,很大程度上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多属政府行为,关联着政府、部门乃至领导决策上的优劣,显现着部门与干部工作方式方法是否创新,经济社会效益能否达到理想。因此,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视促进政府绩效为关键,把绩效审计纳入常态安排。无论是决策实施的项目建设,还是大额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向使用,都要审计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行政效能,客观评价绩效水平。政府决策效益效能的弱化或达不到预期,将反证着经济发展方式没有达到根本性转变的目标。只有常态化、持续性地坚持绩效审计,并与财政审计大格局、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出部门与领导在组织领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和水平。要通过绩效审计,对经济发展方式和应有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厘清主客观责任,既肯定成绩,又找准不足,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最大化,确保今后发展的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五)坚持着力推动全面整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第一要务,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竞争的需要、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一任务变得越来越艰巨。审计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做好持久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准备,并尽可能地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由于地方存在经济基础的差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然没有捷径可走。受各种因素制约,在经济发展中经常存在一些主客观方面的突出问题,有的屡审屡犯,有的既有共性又有倾向性,直接影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固有的审计模式,把审计重心由单纯的账项审计向审计服务与促进整改并重的方向转变。要强化审计管理创新,探索新型审计服务模式,加大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回访、督促检查和再监督力度,着力推动全面整改。在向人大、政府所作的两个报告中,不仅要反馈问题和提出审计建议,更要注重整改情况的反映,并与人大密切配合,对问题整改实施再监督。同时,推动政府对整改进行制度设计和纳入绩效考核。只有推动存在问题的深度整改,才能有效体现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职责内涵。(詹红梅)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