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型财政体制下县(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2日】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政府管理绩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同时,社会各界对政府履职的绩效情况,特别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绩效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势必将成为今后审计工作的主流方向之一。审计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层次变化,也必将对审计工作本身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开展县(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进行探析。
     一、开展县(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现状
     近年来,一些县(区)审计机关逐步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然而,由于这项工作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审计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存在较多的困难及客观制约因素,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和制度保证
     从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实际看,这项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法制化。然而,我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和制度保证,尚未纳入财政资金监管程序。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加上各行政事业单位具体职能不尽相同,因此,虽然财政部门已逐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提出绩效考核的要求,但具体操作时存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粗、操作性不强、指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给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加大了难度。
    (三)教育培训的力度有待加强
        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迫切需要更新审计知识,拓宽审计思路,创新审计理念。然而,审计机关对于绩效审计的培训工作不够到位,相关的培训活动在培训形式、内容及成效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特别在县(区)审计机关,绩效审计需涉及的很多审计方法专业性较强,审计人员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培训很难自行掌握并灵活运用。
    (四)审计立项不够科学、合理
     2009年以来,随着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加强绩效审计的工作力度,县(区)审计机关绩效审计任务明显加大。然而,由于审计权限范围相对较窄,审计任务重、力量小等客观因素,绩效审计的立项时间较为仓促、选择余地较小,立项的科学性、合理性难以保证,无法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取得的审计成效也不够显著。
    (五)绩效评价依据不够充分
     政府各职能部门,即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对象,其职能工作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可评估性,他们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及质量、使用公共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等可以形成一套量化的指标,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给所属部门和单位下达的任务和目标不够明确、具体,导致绩效审计只能对各单位自身纵向发展情况及小范围的横向情况进行评价,绩效审计应关注的重点内容即职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依据不够充分。
     二、开展县(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建议及对策
    (一)科学立项,为扩大审计成果奠定基础
     为了切实提高立项的效率,县(区)审计机关在安排行政事业绩效审计项目时,要做到“压数量,保质量”,充分考虑以下三项立项原则:一是重要性原则。即充分考虑近期人大、政府、媒体及公众比较关注的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情况。二是增值性原则。被审计单位通过审计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上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审计成果可利用程度高,预期审计效果明显。三是可行性原则。选定的项目是现有审计条件下能够开展的,包括审计资源、审计环境与审计项目规模、复杂程度的配比情况,被审计单位对评价标准的认同程度和对绩效审计的理解程度等。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绩效审计
      可以借助绩效审计攻关小组、青年园地等绩效审计组织平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优秀审计力量全程参与、通力协作,围绕制定审计实施方案、设计问卷调查表、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优化延伸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到最终审计报告的定稿等六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在有效沟通、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下,放大每个环节的审计成效,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审计目标。
     (三)确保成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加强“人、法、技”建设,重点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区)审计机关在一线人员相对较少、学习时间不太宽裕的情况下,可以开展更为灵活丰富的学习培训活动,如,通过交流会的形式既可以学习探讨其他地区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及典型案例,也可以对本单位绩效报告、方案等进行集体剖析、补充完善。
    (四)积极探索,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各级财政主管部门出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办法的内容不尽相同,有些地区还没有出台绩效考核办法,很多地区虽已出台相关文件,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之下,县(区)审计机关应首先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本地绩效考核水平的现状。同时,结合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项目,摸清其条上的绩效考核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条、块绩效考核评估框架体系、重点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指标体系,逐步形成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指标体系数据库,在以后的审计中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动态维护和完善。
     (五)建言献策,促进地方出台相关法规、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县(区)审计机关应注重转变思维方式,由过去的只关注微观逐步转向关注宏观问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整体制度和体制完善上,更多地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强调善于查找和发现问题,更注重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提高审计建议的宏观性和层次性,提高报告的决策参考功能,扩大审计影响力,切实提高政府及被审计单位对绩效审计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力争取得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最大成效即促动地方政府及被审计单位出台财政支出等相关的绩效考核办法,同时也为以后的审计项目绩效评价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刘冬梅)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