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宫 林(黑龙江省伊春市审计局副局长)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2日】
字号:【大】 【中】 【小】
    《伊索寓言》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开门的仆人看到是一个讨饭的,便说:“滚开!不要来打搅我们。”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一想,这也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个时候这个可怜的讨饭人就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厨娘惊奇地说:“石头汤?我倒是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的。”于是她就答应了。于是穷人就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故事讲到这里,读者肯定能猜到了,这个可怜的讨饭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那么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当时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结果是十分明显的。
    笔者叙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想褒奖这个讨饭人处理问题多么巧妙,而是从故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创新思维的力量!讨饭人依靠自己思维上的创新,饱食了一顿“美餐”。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通过领悟这个小故事的寓意,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特别是从伊春市审计局近几年在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中,笔者得到一些启迪。
    一、科学的思维理念是审计创新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具体落实到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实践证明,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新态势、新判断,对审计工作提出新要求、新视角和新方法,才能不断创新科学的审计理念。
    在这方面,审计署高屋建瓴提出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之后刘家义审计长又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将审计工作自觉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审计之路。
    因此说,创新审计理念是审计工作创新的关键,要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共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灵魂和指南,提升审计的认知力、洞察力和敏锐性,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审计发展规律,来确定审计工作的思路、方法,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近几年伊春市审计局在理念上创新幅度较大,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说全面开展财务管理规范化活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通过主动介入提请市政府开展林地流转资金的审计调查,保障了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提出加强森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意见,主动深入企业帮助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我市森工企业在全省交叉审计中减少了处罚额;通过开展村官审计,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最近又结合审计署即将全面开展工程项目审计的工作部署,起草了《关于做好迎接国家和省对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准备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的意见》,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为我市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减少到最低限度发挥了积极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局党组站在服务全市大局的角度作出的决策,充分体现了理念上由过去就审计论审计向监督与服务并重理念的转变。
    二、完善的机制制度是审计创新的保障
    审计机关成立20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证明,审计管理水平较低是制约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计机关要谋求审计事业更加长远的发展,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现越来越高的审计工作目标,就必须努力探索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开展管理创新,不断改进审计管理方法,尽快建立科学的符合现代审计发展要求的审计管理体系。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看,我市作为一个仍然在沿袭政企合一体制的大环境,市审计局既是国家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承担着林管局内部审计的职责,体制不顺严重制约着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然而就在这种不利的现实面前,市审计局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知难而进,积极适应审计转型的需要,并立足于伊春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实现了与审计署、省审计厅审计管理机制上的对接。比如,建立了一整套的审计工作程序、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审计工作质量三级复核制度、全市审计系统审计工作考核办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办法,以及全市审计工作“一盘棋”的具体做法等等,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市审计局的工作水平也得到很大很快的提高,2009年在全省审计系统争先创优考核评比中名列第三,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小地市来说,真是难能可贵!
    成绩固然可喜可贺,但不等于就此可以停滞不前了。随着体制、机制、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速审计工作转型的需要,加快推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笔者认为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机制创新。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创新。就市审计局来说,目前随着省审计厅统一制定的项目计划任务越来越多,加上市局自行制定的审计项目计划,基本上各科室每年的审计任务都很重,差不多年年都得到年末才能完成任务。这就导致了不仅审计项目的质量难以提高,而且具体审计机关的没有自主性,不能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自主地确定审计项目,因此无法体现地方特色。审计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其揭示、预防和抵御作用应该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行各业,并应该是系统地、长效地发挥作用,而不应该是“救火队员”,哪里着火了,就扑向哪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要尝试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审计计划,并辅之以年度工作计划,以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的创新。目前的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限于人力、财力和物力,主要以抽样审计和人工操作为主。虽然随着“金审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市审计局逐步开始加大了计算机审计力度,但应用范围还很有限,各县市区的计算机审计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审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审计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和抽样的代表性。要探索这方面的创新,应该致力于创新审计的技术方法,大力开发计算机审计,将审计工作程式化、模块化,既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又能够规避因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不高而导致的控制风险。
    另外,作为全市审计工作的指导机关,市审计局还要统筹考虑,建立保障全市审计工作协调发展的机制,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工作指导和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全市审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战略;通过计划,规范,信息,结果利用,科研和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整体提升审计实力和基础建设,也形成推进创新战略。
    三、适用的方式方法是审计创新的重点
    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是审计署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规划中的一大亮点。按照规划的要求,近几年全国各地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会议、审计报告、理论文章、审计信息、新闻宣传稿件中频频出现“关口前移”、“提前介入”、“跟踪审计”等字眼,这就说明了审计方式的重要性。只有适用的审计工作方式,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监督,在此基础上,查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做出科学的审计决定。
    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所突破,如近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特别是今年对以林都机场、西山水库为主的21个扩内需重点项目的审计,采取了“四个三”、“六个控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了我市大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又如市局与嘉荫县审计局联合,对嘉荫县预算执行、财政决算、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和财政管理等四个审计项目进行了一并审计和调查,取得了“一审多果、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低保审计中采用了“三对比、一查证”方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审计“账比账、面对面、实打实”的现场审计调查方式,都有效地保障了审计及审计调查结果真实、准确、有效。
    因此,不断探索符合伊春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审计创新的重要性课题。我认为,在我市现有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在结合上下功夫,促进多种审计类型和审计形式的有机结合。要整合审计资源、整合审计力量、加大审计力度,把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以及专家人才库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的多方面需求,使审计方式和方法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
    四、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审计创新的趋势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过“不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就不能创占审计的制高点”。 当前,审计工作面对各行各业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和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要想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更新审计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我认为,所谓更新审计技术,就是要不断学习与探索符合我们国情、省情、市情乃至县情、区情、局情的审计技术方法。要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探索以审计数据库为主的联网审计方法,创造性的开展计算机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
    近几年来,市审计局非常注重审计信息化建设,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开发计算机审计,使得信息化审计技术在审计实施中逐步应用。特别是承担了省审计数据分中心建设的试点工作,将具备条件的区(局)、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电子数据报送省厅数据中心管理,为利用省厅数据中心平台开展计算机审计奠定了基础;审计管理系统(AO)功能全部得到应用,在低保资金审计、财政资金审计等领域取得突破,低保资金审计项目获得全省审计系统AO应用实例一等奖,实现了我市计算机审计评比零的突破;结合我市政企合一体制下加强林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自主研发林业内部审计网上管理平台,自行编写26个asp专用程序,建立“数据存储网络数据库”和“用户密码数据库”,实现了林业系统内部审计年度计划、季报表的网上直报,市审计局在网上直接汇总,即时形成“按审计项目汇总报表”和“按单位别汇总的报表”,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代的经济环境和审计实践证明,没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只靠落后的手工,有些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财会、审计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虽然目前审计人员都接受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培训,但一般多是初级程度的培训,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会计软件的操作等。大部分审计人员并不知道计算机处理与网络技术的运用有什么风险、怎样控制才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计算机技术人员虽然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比较熟悉,但他们又不熟悉会计和审计知识,不知道需要审什么、应该怎么审。因此,必须加快培养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等专门人才,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发展才是硬道理。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使审计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的眼界要比那个讨饭人宽阔的多,思维要比讨饭人灵活的多,能力更比讨饭人强得多。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焕发我们的不断创新的激情,相信一定会开创出审计事业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宫林)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