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审计机关廉政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探析——要关注容易被忽视的操作层面
杨凡(安徽省巢湖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2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始终把审计纪律和廉政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高压线”和“生命线”,通过强化教育、严格纪律、创新机制、不断规范审计权力的行驶,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审计队伍中,个别审计干部违纪违规谋取小团体或个人利益的问题仍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深渊,损害了审计机关的形象,影响了审计监督职责的有效履行。2009年底,审计署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把近年来发生在审计机关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审计干部反腐倡廉教育警示录》一书,这些鲜活的案例读起来既触目惊心,又发人深思。他们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方面是自己没有经得住着各方面的诱惑、侵扰和腐蚀,一方面是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还存在“内伤”。
    关于当前审计机关廉政建设的薄弱环节探析,不少同仁从制度层面来进行讨论和研究,制度固然是其根源所在,但是容易被忽视的操作层面,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审计机关廉政建设薄弱环节在操作层面主要表现
    (一)反腐倡廉教育呈现出形式化倾向
    200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各地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实施纲要》要求,在教育重点、内容、形式、格局上作出了诸多实践和尝试,但是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形式化”问题,只要表现在:一是结合不紧脱离实际。不能将反腐倡廉教育紧密结合单位工作实际,不能结合干部员工思想实际,讲一些不切合实际大道理,讲一些冠冕堂皇的空洞的理论,反腐倡廉教育缺乏实效性。二是缺乏针对目的不强。教育的时间和步骤多数是“统一化”和“一通化”,或者旧瓶装陈酒老一套,以致抓教育前不注意深入调查研究,不掌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不了解人的思想第一手材料,党风反腐倡廉教育缺乏针对性。三是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教育宣传阵地仍然沿用“一墙一栏”的老方法,跟不上时代步伐。教育形式缺乏针对性,习惯于“会议套餐”、“文件会餐”,以致出现“学习对耳朵、讨论凑热闹、问题查不到、体会老一套”的应付现象,不能调动学习热情,达不到应有效果。四是时紧时松坚持不够。有的习惯于吃“快餐”,有的则习惯于运动式地搞突击,热一阵,冷一阵。少数把廉政宣传教育当作突击性任务来抓,上级检查或过问时,临时搞突击,没有形成连续和长久的教育机制。五是认识偏差落实不够。一些单位存在重业务、轻教育的现象。少数干部职工甚至错误地认为是领导的事情,自已无职无权,没有腐败的条件,学不学廉政文化无所谓。有的虽然将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学习计划,但往往以工作忙、任务重为由,反腐倡廉教育无法保证和落实。
    (二)对不断发展的腐败新特征认识不够
    伴随着无所不在的利益交换的多样性,一些腐败行为出现了新的趋向,更具隐蔽性与复杂性。比如:一些腐败份子通过中间人而不是自己直接攫取利益;在八小时外的生活社交圈私下进行权钱交易;权力期权化,即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当时并没有获取非法受益,而在离开这个岗位后或者退休以后,再进行利益的兑现。
    认真研读《审计干部反腐倡廉教育警示录》,发现很多违纪违法行为具有隐蔽性的新特征。那些容易被审计工作触及的利益部门和少数腐败者,往往使用“糖衣炮弹”腐蚀审计人员。少数审计人员不能抵制住诱惑,便通过“八小时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私下交易。
    并且,审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时也方便了少数人的交易。从审计工作性质看,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审查帐目揭露和处理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对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这些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同时,审计监督权力的运行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被审计单位是否有问题、是否查出了问题,只有极少数经手人员知道。审计人员一旦腐败,其腐败行为就会更具有隐蔽性。从审计工作特点看,审计人员战斗在一线,一个项目少则半月一月,多则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存在廉政监督管理失控的风险。可能会有极少数职业道德沦丧的审计人员隐瞒不报,以审谋私,甚至通风报信、出谋划策、帮助作假。
    二、强化审计机关廉政建设操作层面薄弱环节的主要措施
    第一、不断强化廉政教育吸引力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并分别就教育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和目标作出了要求。我觉得,可以在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深化教育内容等方面继续做一些探索和实践,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努力提高廉政教育的生命力。视频等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媒介具有直观性、灵活性、全面性优势。可充分利用比较成熟的局域网技术和网络,搭建廉政文化信息平台,设置箴言警句、廉政漫画等图文辉映、雅俗共赏的内容,提高“可读性”,不走大而化之的老路。二是努力拓展廉政教育的辐射力。常打“预防针”,可发挥各种文化阵地和艺术形式的作用,借助橱窗、报栏等建立廉政文化墙、廉政文化走廓,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专题宣传、悬挂廉政书画作品等,让“廉政提醒”无处不在。三是努力体现廉政教育的威慑力。一方面,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利用好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的宣讲事迹。另一方面,常敲“警示钟”,通过开展反腐倡廉图片展、播放警示录像、现身说法等警示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珍惜岗位、自觉抵御诱惑,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第二,不断增强廉政制度操作性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依靠制度来反腐倡廉是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审计人员腐败的侥幸心理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制度的缺陷上,他们“伸不伸手”从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制度约束程度的强弱,特别是制度本身是否易于操作和能够执行到位。因此,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建设,必须加强权力制约的制度建设,把各项制度规定精细化,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不能腐败。
    一是简化规定。关于反腐倡廉的制度,从中央当地方,从全局到审计系统,逐渐积累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量多面广内容繁杂。把这些制度规定梳理成一个简单的廉政手册,更有利于得到真正落实执行。二是细化制度。一个科学的制度,应该是易于操作、能够执行的制度,规定性内容简单化,操作要求和程序精细化,让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比如,我们实行了审计组长负责制,应该明确怎么向被审计单位宣传审计纪律的?如何检查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情况?只有细化、量化,才能得到真正落实。三是体现制衡。制度设计上,完善审计权力相互制衡。如坚持重大审计项目主审人员轮换制,进一步完善三级复核制,建立审计发现疑难问题会办制度。每年都要对基建审计项目确定一定比例的复审,确保审计质量,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四是全程控制。抓好事前防范,实行审前公示制度,在被审计单位办公场所张贴公告,全面公开审计纪律、审计组成员姓名、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主动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加强审中控制,实行主审负责制,主审在审计中不但要对审计项目质量负责,还要对廉政情况负责;强化事后督查,全面落实特约审计员监督制度;坚持审计廉政回访制度,实现对审计实施的全过程监督,努力做到审计业务开展到哪里,廉政建设就延伸到哪里,经常督导,强化考核。
    第三、不断推进审计工作公开化
    国家审计的公开化已是共识。它是国家审计的本质要求,也是强化对审计工作本身监督、夯实审计基础、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手段,“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推进审计公开工作,不断拓展公开的内容、创新公开的方式,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逐步增强。但是,不少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公开不够、不足等问题,产生了以权谋私的隐患。比如,重大的审计项目程序、结果怎样?这些审计工作的资源如何配置的?可有同类型的外地的、历史上的审计结果比较?这些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秘密”揭露不够;社会各界知道审计能干什么、要干什么、在干什么,但怎么干的、成效如何知之甚少。因此必须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最近,省审计厅厅长刘战平同志在巢湖调研时提出,要把握好审计工作“公开性”特征,打破神秘感,不能让审计成果锁在办公桌里,走不出审计机关的“院墙”。 (杨凡)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