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资源整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免疫系统”体系
朱志宏(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认为,随着社会公众对政府要求的提高和政府自身建设的不断深入,整合审计资源的的需求日益提高。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找出各种审计形式的优劣势以及可以相互补充的方面,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重新定位,建立适当的审计监督机制,调整内部结构关系,构建三位一体的“免疫系统”体系,从而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达到各个主体预期的审计目标。
    关键词:审计资源;审计资源整合;审计体系
    一、审计资源的概念
    “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自身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力量不足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审计资源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李金华审计长当年在总结20年审计工作实践时所说的一段话。当前,由于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特殊性,审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科学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效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审计实践,谈谈对审计资源整合的粗浅认识。
    所谓审计资源,是指审计组织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要素,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是审计力量、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审计法规、审计成果、审计信息、审计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要素的集合体,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审计组织资源、审计法律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科技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和审计环境资源。整合审计资源,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整合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取向,是审计署在近几年内要着力实现的一大目标。在目前改革深化、竞争加剧的市场条件下,审计组织体系走上“三元化”道路,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齐头并进。然而各种审计均有其自身特点,但是在应用中缺乏一定的有效协调,三者的工作存在一定的重叠性。我们在看到其差别的基础上,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共性,从而有能够将其进行整合的可能性,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整个审计组织体系,将三类审计形成合力,在人力、法律、技术手段、信息资源各个方面相互利用和借鉴,构建三位一体的“免疫系统”体系。
    二、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必要性
    缓解政府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资源紧张已成为我国政府审计反映强烈的问题。待审计对象数量非常庞大,而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人员力量相对薄弱。其工作量之大,远非少数几个审计人员可以胜任。首相,我国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 多个,每年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为50%左右;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的覆盖面则更小,大约20%左右;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 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 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左右;其次,还有政府性、公益性投资审计更是面广量大。由此可见,仅靠政府审计机关和现有审计人员,远远不能做到全面审计。
    (二)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的可行性
    1.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职责目标上容易达成一致认识从法律条文上看,政府审计的目标表现为对财经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社会审计职责或者目标定位则是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或公允性发表意见,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这与政府审计目标中的真实性、合法性是高度契合的。管理者和经营人员不能对经济实体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自我鉴定,第三者的独立评价才具有权威性,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特点,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整合审计资源时,可以采取政府审计主导式、委托外包监管式等各种紧密程度不同的组织方式,使整合审计资源的具体方式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
    2.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利用上便于获得互补效应,从审计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审计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形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社会审计要求的审计人员资质较高,每一个审计项目至少有两名注册会计师,同时由于被审计企业类型不同,需要配备各种专业人才参加到审计小组,保证了审计力量的合理搭配,进而能够充分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起到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内部审计是以服务于内部管理为目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广泛的审查范围。同时比外部审计更熟悉内部审计环境。如果在审计过程中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能取长补短,互相利用,借鉴各自的资源优势,以节约审计资源,共享审计成果,将使审计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三、 审计资源整合的目标
    审计资源整合是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缓解审计资源供求失衡的必然选择,可以避免审计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有利于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审计资源短缺。结合审计资源整合的目标,审计资源整合的原则有下列几个: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结构性、重要性和高效性。在审计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审计资源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以保障审计资源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审计目标。国家审计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在审计人才、审计技术和方法上不断提升,借助社会审计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弥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不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的实现审计的目标。明确审计范围、目标,实施不同审计程序与方法,在人员、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等方面共享与融合,并且考虑相关制度与监管以及对于审计结果的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实施部分政府审计项目
    国家审计在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将审计范围内的部分审计事项委托社会组织审计,或利用内审、社审力量资源和成果资源。在实施大型审计项目时,聘用素质高的内审、社审人员参与审计。通过招标等方式,将一般常规性审计项目,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实施,由政府支付一定的审计费用;在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利用经核实确认后的内审和社审的审计结果,有重点地开展审计,既可减轻企业负担,又节省审计成本。
    2、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成果资源相互借鉴和利用,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成本
    在审计内容上国家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合法性的审计上,真实性则主要由社会审计组织承担,效益性的审计工作重点由内部审计来做。积极探索联合审计的方式。比如审计时间一致,审计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实施协同审计,共享审计成果,审计完成后分别出具各自的审计报告。
    3、继续加大计算机审计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的开发应用力度
    在计算机审计的开发研究方面,对于大型的审计软件,如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财政审计的国税、海关等行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议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统一组织研究开发,并在应用中完善提高,以节约研发成本、打造精品;对于小型审计模块,应在审计署统一指导下,鼓励各级审计机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审计实践中结合各自实际自行开发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块。
    4、 社会审计组织可以借助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社会审计组织受业主委托,过多的是服务于业主,工作缺乏独立性。对业主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一些做法,不便于直接披露,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风险。而政府审计机关,独立性强、层次高、权威性大、审计带有强制性。在审计机关的统一组织、监督和指导下,社会审计组织按照政府审计的要求,实施审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深查细挖,敢于大胆的披露问题,规避审计风险。同时国家审计也利用社会审计的审计成果,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确定重要的会计问题和重要审计领域。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中
    内部审计机构可利用人际、环境熟悉,掌握了解情况实情的优势,极大地弥补外部审计情况不熟的缺陷。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可借助外力,通过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服务于本部门领导决策和宏观管理,提升自身的地位。(朱志宏)
    参考文献:
    [1]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华南师范大学课题组:《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理论框架与实践对策》,2006年。
    [3]张庆龙:《论中国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特殊性及其优化》,《现代财经》2006年第12期。
    [4] 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年。
    [5] 审计署武汉特派办:《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一探索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新路》.《中国审计》,2004年第1期。
    [5] 边恭甫.《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审计体系的构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