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地方财政收支专项审计调查探讨
周 伟(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9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在第二个五年规划中把地方财政收支审计调查作为未来五年财政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两年,组织了全国多数特派办分别对相应的省(自治区、市)的地方财政收和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审计调查中着眼于全口径政府性收支管理,立足于揭示预算管理和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增强财政预算管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完善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下面,笔者将结合近两年开展审计调查的工作体会,谈谈如何开展好地方财政收支审计调查。
    一、宏观着眼、把握总体是搞好地方财政收支审计调查的基础。
    财政审计与其它行业审计不同,其他行业的审计更多通过关注大案要案来提升审计成果,而地方财政收支审计调查更多地注意从制度、体制、机制方面来看待和认识问题,为促进财政体制改革服务,因此审计调查必须从宏观着眼,把握总体,注意从全局角度看问题,特别是一些共性问题,需要总体上把握,总体上评价。可以说,宏观着眼,把握总体,是搞好地方财政收支调查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能否在地方财政收支审计调查中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提出建设性建议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审计调查中宏观着眼,把握总体的呢?
    (一)做好沟通作,掌握每次调查工作的总体精神,也就是要充分理解工作重点,应不折不扣地传达财政司组织的专业会议精神,组织学习好审计工作方案,理解透彻,同时在日常审计工作中也要随时与财政司保持良好的沟通。
    (二)根据审计调查工作重点和主要内容,精心拟定培训提纲,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审前培训,了解调查的任务是什么。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请进来”,聘请被调查某省财政厅熟悉财政有关同志为全体审计人员讲解了该省财政管理体制沿革和财政现状、政府预算、财政监督等方面的知识;第二种“站起来”,即充分发挥审计组内部骨干人员当“先生”,开展自主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三)组织人员制定了审前调查实施方案,开展卓有成效的审前调查,从总体上分析被调查省政府性收支和财政管理的现状,掌握其财政的总体现状是什么。调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到审计现场开展审前调查,收集被调查地区与财政体制有关的文件资料,财政决算、部门决算资料、近几年加强财政管理出台的政策规定等基础资料。第二种方法是对以往审计资料进行梳理,最大限度利用就是历史经验的借鉴,不搞重复劳动。第三种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比如财政部门的内控制度、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财政管理方面的文件规定等,在这些部门的官方网站都很容易查得到。
    二、微观入手、突出重点是搞好财政收支审计调查的重要手段。
    宏观着眼,把握总体,解决干什么的问题。那么怎么干?就需要微观入手,突出重点。
    对审计任务进行分解,提炼重点“立题”,将审计思路具体化,并在审计调查工作中贯彻落实。
    那么“立题”(或者说“观点”)从何而来呢?
    第一个来源,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各期审计工作动态内容提炼。第二个来源,通过审计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提炼综合,再形成观点,这应该是最为传统的审计调查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第三个来源,通过前沿理论文章提炼。
    如对省以下财政政体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查,其中观点之一是:事权划分不清晰,财力与事权不匹配。
    针对这个观点我们从四个方面证明:
    一是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晰,一些地方甚至承担了外交、国防等明显应由中央承担的事权。
    实现方法:通过审计调查某年地方各级财政向海关、国税、地税、工商、环保、技术监督、消防、国土、财政专员办等10多个非本级预算单位安排资金的具体情况说明这个问题。
    二是政府间事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基层财政支出格局变化较大,但支出责任没有相应调整。
    实现方法:通过了解某省本级和抽审市、县接受上级下划的教育、有色、煤炭、地勘、铁路等行业资料,了解上级政府将一些原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办社会的支出责任下放到地方,但对下划的一些部门没有保证全部支出需要,由此给地方政府带来的额外承担部分支出负担。
    三是上级财政集中了基层收入过大问题。
    实现方法:通过分析2003至2007年某省及抽查市、县行政区域内实现的税收收入(不含关税)在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的分成结果,计算上级税收集中度,说明在税收收入初次分配中,上级财政集中了下级大部分收入。综合上级的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计算基层政府可用财力总量和增幅,并与上级集中收入作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四是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基层财政负担过重。
    实现方法:通过计算某省县级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并将其与县级财政承担的财政供养人员、普通教育学生人数、城镇低保人数、农村低保人数、医疗保险人数、养老保险人数在全省的占比作对比分析,支撑这个观点。
    三、最大限度提升审计成果,是高质量完成审计项目的保证。
    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最终要靠审计成果来体现,因此地方财政收支审计调查也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审计成果。那么如何提高审计成果的呢?
    (一)建立机制,营造审计成果提升的良好氛围。一是把审计成果提升贯穿到所有具体的审计调查项目之中,努力在每一个“立题”完成后都能挖掘和提升出审计成果;二是把审计成果提升贯穿到审计全过程,做到审计成果提升有目标、有计划,为审计成果提升奠定基础、积累资料;三是把审计成果提升贯彻到所有审计人员之中,通过成立审计成果研讨小组,定期召开审计成果的交流和研讨会议,将审计成果提升写入审计实施方案中,对每一个审计人员在审计信息方面都做出定量要求,充分发挥全处审计人员在审计成果提升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综合分析,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审计人员要善于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把握三点:一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最本质的东西。二是提高分析研究的综合性。一篇分析材料能否引起重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是看反映问题的普遍性和倾向性,要从制度、机制、体制的高度去理解、去思维,多提几个为什么?避免被面上的文章所迷惑。三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审计揭露和反映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整改,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标本兼治。
    (三)加强与财政司和兄弟办的沟通,达到信息共享。自2008年开始审计署单个信息不编发重要信息要目,这就需要各特派办发挥集体的力量,既要与财政司经常保持热线联系,及时了解他们拟编发的信息点,又要与兄弟特派办之间的保持顺畅的沟通,达到信息共享,扩大审计的覆盖面,看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四)建立审计成果的通报机制和定期回访制度。
    为使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整改,提高审计调查的社会效应和公信力,我们坚持将每一个下级政府的问题都向上级政府进行通报,这一点很奏效。另外,还要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回访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在我们审计之后,被审计调查单位采取了那些整改措施,出台了哪些制度度规定,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周  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