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外资审计作用探析
吴昊(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5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全球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宽松货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但发展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对我国外资利用将产生深远影响。如何积极发挥外资审计作用,抓住外资领域新特点,提升外资利用水平,维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主题词:金融危机;外资审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全球跨国投资进入低谷。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使我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风险。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利用外资形势也面临前所有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外资审计功能,防控外资利用风险,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外资审计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从后危机时代外资审计作用分析、我国外资利用的现状和特点、积极在后危机时代发挥外资审计作用的途径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后危机时代外资审计作用分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各行业审计紧紧围绕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举措,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状况、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执行效果等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情况,这些审计成果为政府准确判断形势、作出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步入后危机时代,外资审计应抓住外资领域的新特点,牢固树立“审计免疫系统”的科学理念,以“服务经济全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更好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继续发挥作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揭露外资利用领域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资利用领域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了解、掌握外资领域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揭示外资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外资审计义不容辞的责任。美国GAO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GAO一直注重对外资并购的审计,过去十年中,GAO对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程序和措施进行过几次审查,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如2002年,GAO又发现通报程序存在的薄弱环节。GAO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成员机构应当改进与企业的谈判协议,以减轻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二)评估外资政策。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对外资领域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增值税转型政策、利用外国优惠贷款进行地震灾后重建等政策。这些政策执行情况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外资审计应该予以关注的重点;同时,应该跳出“事后评价政策”的圈子,提前对国家正在酝酿出台的政策进行关注,如对外资A股上市、《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的实施背景进行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作出科学决断发挥作用。
    (三)服务经济全局。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提质量、调结构、惠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发展方针是2010年审计工作把握的重点。如何促进外资利用及时融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是外资审计应对金融危机作用的重要体现。外资审计应注意发挥服务功能,促进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同时关注外资规模、效益和投向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实现外资领域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和特点
    自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趋于缓和的因素增多,美欧日等主要国家救市措施的积极效果开始显现,同时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初见成效,我国主要外资利用方式---外商直接投资(FDI)在规模上实现了漂亮的V字行反转。商务部门统计显示,自2008年10月,我国FDI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连续10个月的持续下跌,2009年8月开始企稳并逐步增加,目前已连续半年保持增长态势。2010年1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66家,同比增长24.73%;合同外资金额125.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3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1.29亿美元,同比增长7.79%。但由于金融危机对投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同时我国经济面临通胀的预期和尚未完全企稳的现状,后危机时代我国利用外资领域呈现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FDI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总体状况仍然失衡。
    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看,2010年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88.87%,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0.85%升至1.49%。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1.57%,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48.65%)较上年同期水平(59.3%)下降10.65个百分点。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6.52%,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43.75%)较上年同期水平(37.28%)上升6.47个百分点。由此看来,FDI已经显现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趋势,但是第二产业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FDI过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一是外资主要集中于投资少、见效快、资本产出效率高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仅加剧了国内能源、原材料供应的紧张,同时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二是外资过度集中于某个行业,行业并购增加,容易形成行业垄断,产业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工业部门外资控股企业市场占有率在1/4左右,约1/3行业的外资控股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30%,而国际上一般定义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行业为有安全隐患的行业。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布局来看,2009年以来FDI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地区结构转移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2009年1至6月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74亿美元和27.5亿美元,下降幅度分别为34.1%和26.5%,而同期东部地区为374亿美元,降幅仅为0.8%。外资地区投向不均衡,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二)外资撤离中国市场,加剧社会矛盾。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受母国经济衰退、外资企业效益持续下滑、市场前景不明和各种原材料成本等因素上涨影响,部分外资企业通过提前撤离、转移财产和资金不到位等各种形式正常或非正常撤离中国市场,“半夜逃逸”现象屡有发生。这些行为影响大、涉及面广,关系到企业生存、成千上万企业员工合法效益的保障、中小债权人权利的保护、金融体制的安全以及社会次序的稳定。根据广东有关部门统计,广东省因欠薪逃匿印发3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251宗,同比增加92%。欠薪逃匿案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三)外债结构不合理与债权不安全同时并存。
    一方面,2009年以来我国外债结构仍然没有根本改善,外债期限和外债来源均存在不合理因素。一是我国的短期债务所占比例已连续9年超国际公认警戒线25%。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606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虽比上年末下降8%,但仍占外债余额的54%。二是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等优惠贷款比重偏低,而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偏高,接近国家公认警戒线69%,增加了出口创汇压力;另一方面,以希腊为代表的全球发达国家爆发主权债务风险上升,威胁我国美元债权安全。去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到2.4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超过1.4万亿美元。外债结构不合理和外汇储备美元资产过高,造成我国外债主权风险与美元债权安全同时并存。
    (四)内资替代外债,“挤出”效应明显。
    政府外债项目一直成为我国引资和引智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引导了财政、银行及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推进了我国市场化步伐。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有些地方利用中央投入四万亿扩大内需之机,为了降低地方还贷成本,出现了用国内资金替代外国政府贷款的现象,导致部分外债项目出现“挤出”效应。
    (五)“热钱”持续大量涌入,资产泡沫风险加大。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经济持续好转和主要世界经济体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有迹象显示国际投机资本正通过各种途径,持续大量涌入我国境内。一般来说,“热钱”的持续大量涌入,常常表现为短期资本的激增。从FDI来看,2009年12月,我国实际FDI流入11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9.78%,资金流入明显异常;从短期外债来看,贸易信贷可能是国际游资流入我国的另一途径,而我国短期外债持续常年处于高水位,政府调控压力依然较大。2009年底,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有近5000亿元“热钱”涌入香港,其目的是通过香港转往内地进行投资。虽然目前尚无法准确估计“热钱”涌入内地的规模,但是大量“热钱”涌入将会持续推高我国房地产、证券和大宗商品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风险。
    三、积极在后危机时代发挥外资审计作用的途径
    2009年,外资审计与其他行业审计协同配合,实施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关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外债和部分主权外债项目的审计调查,对政府及时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外资审计同时也存在审计范围过窄、外资特点不突出和跟踪外资热点不及时等问题。通过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和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充分发挥外资审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的作用。
    (一)加大FDI审计力度。
    FDI一直是我国外资利用的主要形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但是连续多年来,外资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外债项目进行的审计监督,对于FDI这一重要领域关注不够。抓住后危机时代FDI的新特点,拓宽审计思路,是外资审计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中不容质疑的职责。审计机关可组织力量,以外商投资企业为龙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审计调查,如外资的投向、规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外资并购产生的产业安全问题、金融危机对外资企业生存状况影响问题、外资撤离造成的就业、社会稳定等问题。通过审计,及时防范外资领域风险,从机制体制层面为国家建言献策。
    (二)转变外债项目审计方式。
    2009年,我国外债审计开始尝试将公正性审计、绩效审计和外债预算管理三位一体的审计模式,这是外资审计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实践,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项审计模式还可有更多改进的地方。一是扩大外债审计调查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外债,而应组织力量对我国短期外债、国际商业外债的形成与规模、汇率波动产生的偿债风险等进行审计调查,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预警、及时防范;二是提高外债审计与“扩内需”等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专项审计的契合度,及时评价外债项目对我国宏观政策的效应,从全局角度提出外债项目在计划安排、管理和建设方面的可行性建议,更好为我国经济全局服务。
    (三)拓宽审计领域,探索对金融市场的审计监督。
    一直以来,外资审计更多关注的是外资和外债实体经济,基本没有进行外资对金融市场影响的审计监督。而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国际环境变化、国际资本运作和流向常常以外资、外债等形式为媒介,威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外资审计应拓宽审计领域,将国际投机资本、外汇储备、外债构成等审计监督与金融市场审计监督相结合,及时反映外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揭示资产泡沫风险,维护外币资产安全,并在综合分析我国外汇管理、外债构成和外资利用政策效果的基础上,提出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稳定的科学、可行、有效的审计建议。
    (四)整合资源,及时跟踪,提高审计效率。
    目前由于受外资审计人员知识水平、审计业务划分和审计组织方式的限制,外资审计在部分外资领域监管力度较弱。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在后危机时代发挥审计服务我国经济全局的功能,外资审计应与其他行业审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及时跟踪政策执行情况,统一组织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提高审计效率。如,整合企业审计资源,结合国家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联合开展外资比重较大、关系国计民生重点行业如汽车行业、装备行业、通信电子行业的审计调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整合社保审计资源,联合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拖欠工资、农民工失业、就业、社会保障等的审计调查,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陈小洪、许召元,对外资在中国工业行业分布现状的初步考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9(209)
    2、 潘博,未来金融审计战略的选择,审计研究报告,2009(12)
    3、 罗智波,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势与对策,社会科学研究,2009(5)
    4、 沈四宝、欧阳振远,外资非正常撤离的法律特征及其对策,河北法学,2009(10)
    5、 宫艳,金融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外资流入危机度研究,河海大学学位论文,2009
    6、 刘旭红,借用外资贷款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科技投资,2009(8)
    7、 孙建成,李兵,金融危机对全球FDI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19)
    8、 陈昆,丁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企业导报2009(9)
    9、 周江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的思考,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作者: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 吴昊)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