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政府审计的启示
姚 梅(江苏省徐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试从国际金融危机视角,结合当前危机下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国家政策变化,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提出的审计需求。认为政府审计作为金融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应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揭示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政府审计
    政府审计,这个概念在我国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没有达成理念上的共识。多年来我们习惯于用国家审计这个定义来涵盖政府审计内容,即政府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在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免疫系统理念以后,我们对政府审计的认识日渐清晰,政府审计不仅仅是围绕国家政府部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等内容进行审计,它应该是为各级政府独立设置的一个职能机构,要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为着眼点,通过审计活动发挥警示、防御、监视、批判、建设等作用,增强国家的免疫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政府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国家经济运行陷入了困境、政府政策有了很大调整,而且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内在问题也日益突出,由此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都会对政府审计提出新的更高需求。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思考政府审计如何服务政府、如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问题、如何满足审计需求,可以引发我们系统地研究政府审计如何发挥审计的预防性、批判性和建设性作用,丰富和完善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免疫系统理论的研究,是值得探讨的一个审计理论问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简述及其背景下我国政府审计需求
    (一)国际金融危机简述
    2007年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其破坏力迅速向其他国家蔓延继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次次贷危机可解释为房地产行业泡沫的破灭在金融领域最薄弱环节的集中体现。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为防止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基准利率促成了美国房地产2001至2005年的繁荣。这期间,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其中次级房贷就是最主要的一个。其操作过程是,金融机构通过向还款能力一般(甚至较差)的客户提供浮动利率的抵押贷款,再将该类高风险贷款以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方式、甚至以高金融杠杆的方式(如债务担保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简称CDO)出售给其他投资人,从而实现了金融风险的转移,同时也使金融风险在整个金融系统中扩散,并通过杠杆效应得到放大,但这一切风险都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所掩盖。为了抑制日益抬头的通胀,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基准利率后,购房者还款压力骤然增加,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开始破灭。据高盛研究,目前美国的房地产价值已自最高峰下跌了近20%,估计至2009年底还将下跌10%至2004年初的水平。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走低、市场利率的不断攀升使次级贷款中的低信用居民违约率上升,并以恶性传染的“羊群效应”不断扩散,甚至开始对次优级贷款和优质贷款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使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从深层剖析,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同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放松监管,尤其是放松对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分不开的,这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大国转型经济,有着很强的警示作用。金融创新产品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会为利用它的人赚得高额回报,创造金融神话;但同时它更是金融风险的聚集地,是蕴不良金融危机的温床。美国为了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维持其国际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过度依赖并大肆宣扬金融创新,同时忽视金融创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任由风险肆意泛滥,最终酿成恶果。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政府审计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宏观政策发生着变化,财政资金投向有了变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行政体制改革也在深化中。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危机必然也会对其造成冲击。在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状态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各个层面都会对政府审计提出新的更高需求。
    1.中央政府需求。政府审计是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目标和任务。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当前政府审计“要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创新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也是中央政府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对政府审计提出的需求。
    2.地方政府需求。在当前体制下,政府审计机关是政府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政府审计直接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领导。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各地经济实体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审计部门从地方经济安全的角度提供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及各职能部门履责情况等信息,便于监督管理和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对地方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为了在中央和地方利益博弈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利益或优势,需要本级政府审计提供恰当的审计信息以获取更多的国家资源。
    3.社会公众需求。社会公众主要是指个人、社会群体(包括大小民营企业主)和其他社会组织(包括社团、社区组织)。作为组建国家或政府的授权者,社会公众必然会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如就业、收入、物价以及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出发,要求通过政府审计这种制度安排获取相关审计信息了解政府运行及管理状况。
    因此,政府审计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有责任更早地感知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对政府审计而言,就是要发挥其国家领域的“免疫系统”功能,其定位就在于揭示国家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政府审计将从注重单个国家机构的风险、管理、效益转变为关注国家系统整体的风险、安全和发展,从对单个重大违法违规事件的查处到更多地揭示带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危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落实的问题转变,从事后“救火”逐步向事前切断“火源”的审计理念转变。
    二、新趋势下政府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分析
    在新趋势下,政府审计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正确地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可尝试通过如下四条途径:
    第一,政府审计应尝试建立多层次的金融预警体系,揭示系统性风险之所在。
    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是对共生共存的“孪生兄弟”。金融业要发展依赖于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要健康发展更依赖于有效的金融监管,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适度区间内。有效监管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金融预警工作。金融创新的多层次决定了金融预警的多层次。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具体金融产品设计中存在的微观风险,更要研究市场组织、技术维护、机构设立和制度协调等多层面的中观、宏观风险,而后者正是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所在。
    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预警体系,首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多层次的金融预警体系要求指标具有微、中、宏观的多层次内容。从微观考虑,应建立能反映单个金融机构经营绩效和风险状况的各类指标,如盈利能力指标、经济资本指标、贷款集中度指标、存贷款增长率指标、贷款不良率指标、利差指标等;从中观考虑,应对各个金融行业,如银行、保险、证券分别设定指标类型;从宏观考虑,应更加关注诸如GDP增长率、CPI增长率、政府赤字额、出口增长率、国际储备额等指标的变化。其次通过科学的建模方法,利用预警指标进行风险预测。我们不应将预警指标视为孤立、静止的变量,而是要树立动态联系的思想,对这些指标进行科学的建模,利用时间序列等高级计量方法,对预警指标同风险状况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从而使预警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政府审计应关注国外金融创新趋势,研究风险防范策略,并结合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对国内金融创新品种进行风险揭示和规范。
    政府审计人员应关注国外金融创新品种,研究其创新机理和潜在风险,尤其要研究历史上对国家金融安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创新品种,关注其风险控制点、风险传导机制和风险防范策略。其他国家的金融创新品种很可能会成为我国今后金融创新产品大发展阶段的产物,即使不完全相同,其机理和风险形成机制也不尽相同。比如资产证券化业务,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将已有资产(即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现在新发行债务还本付息的保障。首先,该业务的安全性是同已有资产的安全性成正比的。其次,该业务具有乘数效应,即通过新发行债务而筹集的资金,又可以作为形成基础资产的本金,然后再进行抵押发债。第三,该业务的风险经常被经济增长、物价上涨所掩盖。掌握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政府审计可就以下三方面提出建议:一是经常性地评估、测试基础资产的风险状况;二是严格控制金融杠杆;三是经济增长时期要注意基础资产的泡沫情况,谨防其价格的突然下跌导致的风险。
    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应将规范金融创新品种作为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发展迅猛、法规严重滞后、风险覆盖面广的金融创新业务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或绩效审计。比如以住房按揭贷款为基础的加按揭业务,它通过对房地产的重新评估新增信贷额度,风险似乎有所控制,但其实质是放大了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因为在房地产价格上涨时为获取贷款人们会调增授信,而在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却没有相应的措施来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这与次级贷款有相似之处。对于这类金融创新产品,我们应深入研究其风险点,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后果,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三,政府审计应紧密结合宏观调控政策,疏导政策传导机制,堵塞政策法规漏洞,清除金融监管盲点。
    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创新会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力。如19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供应量越来越无法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它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而无法准确划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建立在现有制度法规基础上的,而金融创新很多情况下都尚未有明确的法规予以规范,故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很难估量金融创新产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程度。同时,不少金融创新产品在设计时就会利用金融法规的漏洞,寻找政策“灰色地带”,导致某些产品带有很强的投机性,甚至赌博性,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定。第三,前文提到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转移和风险扩散,使目前的金融监管部门很难完整地掌握金融风险状况,形成监管盲点。
    上述情况都要求政府审计应加强对宏观政策的保障和服务功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确保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效果。比如,2005年以来各地房地产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泡沫情况。为抑制房地产信贷领域的风险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对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进行了政策规范。但审计发现,不少商业银行通过一些金融创新业务来规避这些政策限制,如发展所谓的“商用物业抵押贷款”、“拆迁补偿贷款”等创新品种变相用于房地产开发,绕开了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限制(如对“四证”、资本金等的要求)。这些创新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宏观政策的执行效果,而政府审计就是要通过对其业务实质的研究,来揭示其弱化政策执行效果的机制,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从而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政府审计应注意与金融监管之间互通信息,协调配合,提高监督效率。
    现代金融是各种业务相互融合、相互激发的创新过程,它不是以前单平面的金融体系,而是多层次、多交叉的立体构型。然而,金融监管部门出于自身监管需要而开发采集的相关信息,未能实现共享和融合,从而使金融监管难以揭示转移型金融风险和抵御扩散性金融风险。对此,政府审计应发挥独立性和综合性的特长,协调各金融监管部门,尝试衔接多部门监管数据,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清扫监管盲区。同时,政府审计应就审计中发现的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定期向金融监管部门通报,必要时建议各金融监管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或组成联合调查组共同检查,实现金融监督资源的整合,达到最优监督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2] 谢力群.论国家审计的创新[J].审计研究,2008(3):26-32.
    [3]赵玉龙,李艳会.从全局看金融审计: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J].中国审计,2009(7):65-66.
    [4] 张可新.政府审计应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性思考[J].中国审计,2009(8):42-44.
    [5]王蕾.对美国金融危机中审计失灵问题的反思[J].中国审计,2009(12):46-48.
    (作者姓名:姚梅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审计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