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规模快速膨胀下的审计“跟进”
陈波(审计署昆明特派办)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6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大量举债已成脱缰之势。审计应及时“跟进”,控制和防范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关键词】信贷 审计 跟进
    一、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的信贷规模快速膨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目前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逐月放量,今年前4个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经高达5.17万亿元。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项目的逐步实施,如果以4月已经放慢的新增贷款步伐推算,全年新增贷款将超过9万亿元,贷款增速将达到近30%。
    二、信贷规模快速膨胀隐含的风险分析
    (一)巨额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待考察,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从政府的投资计划来看,在国家实施4万亿元投资的总盘子中,中央财政计划出资1.18万亿元,其他资金需要地方政府、企业来配套。由于整体经济下滑,地方政府的预算内外收入和企业的经营利润均出现了大幅缩水,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便成了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从信贷资金的风险偏好来看,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哪些部门或企业能够保障贷款安全,信贷资金就越往哪流,有政府信用隐性担保的国有企业、国有部门和投资项目自然就成了银行青睐的对象。然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寻租和腐败行为、劣质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不得罪地方政府,各商业银行只能降低风险控制标准,这无疑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如何在发挥商业银行在保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银行的信用风险,使银行保持稳健经营,无疑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信贷财政化趋势逐步显现,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急剧上升。
    审计署最近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审计抽查的335个新增投资项目中,中央投资资金平均到位率为94%,而有些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为48%。地方财政资金不足使得地方项目更加依赖于信贷资金,地方政府名称各异的投融资平台增长迅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投向基础设施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近9000亿元,是同期新增中长期贷款的50%,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各地方的融资平台。保守估计,以平均每个融资平台负债10亿元计算,即有约3万亿元之巨。由此,在以政府信用拉动内需的过程中,我国的银行信贷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了准财政的功能,出现了信贷财政化。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的高负债或商业银行的高额不良贷款,最后需要财政埋单;如果中国经济短期内不能复苏或脆弱复苏,财政收入和土地收益不能稳步回升,信贷超常增长难以持续,很容易引发地方财政风险。
    (三)政府信用对市场信用的挤出效应不容忽视。
    在以地方融资平台为载体的政府信用扩张中,一方面,地方政府大量通过银行融资,加剧了低成本资金市场的竞争,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项目投资期限长,在短期内难以压缩贷款,未来由货币政策紧缩而带来的贷款回收压力很可能将集中在贷款期限较短的中小企业,又会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二次伤害,政府信用将对市场信用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
    三、审计及时“跟进”,防范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一)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现预期目标。一是关注项目投资方向,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二是严厉查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寻租和腐败行为,避免“上一批项目,倒一批干部”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大审计绩效综合分析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关注投资项目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确保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现预期目标;四是加强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审计监督,确保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二)开展地方政府债务审计,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机制。一是通过审计促进地方政府规范融资平台的操作,明确融资平台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建立出资人责任制;二是关注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管理使用和财政偿还能力,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控制地方政府负债规模,防范国家财政风险;三是促进地方政府统一管理负债的体制建设,逐步推动地方政府负债的透明化,以帮助银行评估地方政府贷款的风险,为未来市政债市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三)加大金融审计力度,维护金融安全。一是强化对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的审贷流程、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贷款管理的审计,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关注贷款项目的资本金到位率,将控制信贷资金的杠杆率控制在合理水平,以降低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的难度;三是揭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促进深化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四是关注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微小企业贷款以及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发展,促进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弱化政府信用对市场信用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1] 卢家辉. 及时“跟进”看上海[J]. 中国审计,2009,(8).
    [2] 何问陶,王松华. 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与信贷配给区域分化——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01) .
    [3] 沈明高. 警惕“信贷财政化”[J].财经,2009,(12).
    [4] 刘伦. 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路径分析[J]. 甘肃金融,2009,(04) .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