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审计项目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姚福清 湖北省当阳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因此,要想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就必须加强审计项目管理。

        所谓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围绕特定的审计对象,为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审计任务。这里的审计项目,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以就地审计为主要工作方式的各类常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由多个审计机关、派出机构或业务部门参加的审计项目等(以下简称审计项目)。

        所谓审计项目管理就是由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工作标准,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运用各种科学手段、制度和载体,进行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监督和反馈等一系列自我约束的活动。

        一、 加强审计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审计项目管理是审计机构就法定职责范围内的审计事项给予规划、实施、考核,明确责任,达到审计目标的一个运行体系。它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到审计事项立项、实施、考核的全过程。因此建立和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实现审计目标的内在需要的必然要求。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可以使审计工作按法定程序进行,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一)审计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求加强审计项目管理

        第一,审计的重新定位促进审计管理模式的创新。现代审计已从原来简单的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检查向国家治理工具转变,并以推动改革、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

        第二,审计作业方式的转变要求审计管理模式的创新。审计作业方式从原来以完成年度审计计划为目标的“内循环”作业方式向逐步实行审计公告的“外循环”作业方式转变,改变了过去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一对一”交流,各审计项目相对独立的全封闭格局,形成了公告、披露、整改等均受公众关注的开放式格局。

       (二)审计管理要更加规范、科学,才能适应现代审计要求

        第一,现代审计的重点已从原来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并重转变。现代审计的依据更加广泛,但是,各业务科室和不同审计人员之间由于文化程度、业务能力、审计理念、审计视角以及掌握的审计资源信息不同,有可能对同一审计事项在定性、处理上产生分歧,如果由于审计依据不统一而产生处理对同一问题在审计定性和审计处理等方面不一致,这样就有损于审计客观公正的形象。

        第二,由于现代审计分工更加精细,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更能突出重点,更能集中精力查证问题,同时,由相对独立的审理部门统一处理标准,既能从机制上保证审计执法的公正和公平,又能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提出针对性更强、整体性更高的审计建议。
第三,由相对独立的审计执行部门专门负责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既能从根本上整治审计执行不力,屡审屡犯的问题,又能使审计执法过程做到依法、规范、高效和文明。

        二、 审计项目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一) 审计项目的阶段管理

        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或环节,即:准备、实施、报告和后续等四个阶段。

        1.审计项目准备阶段的管理

        进点前,组成审计组,确定审计组长。审计项目实行审计组组长全程负责制,审计组组长指定主审具体负责,要求主审具有相应的资格和能力。审计组的组成可打破审计机关的职能部门机构设置的界限,由主审在全机关内自由选择审计组成员。
审计组组成后,应及时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和确定审计项目目标。对情况复杂的项目,应重点加强审前调查。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取证。对于年年审或经常审的项目做审前调查,重点是对已经发生变化的被审计事项予以关注。项目目标一定要结合被审计事项的具体情况进行一步步的分解,使之明确、清楚。

        2.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应按审计署要求,全面实施审计署6号令,充分运用AO系统进行审计,以防范审计风险,突出审计重点,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OA与AO要按时交互,审计组上传的内容要完整,有关领导要及时批复上传的数据包。这两项工作都要在OA和AO系统中留下可供检查考核的痕迹。在审计现场从事组织、管理、协调的审计组组长应记审计日记。应明确审计组长或主审对审计日记进行定期复核、督查,将审计人员发现的疑点、问题进行汇总,予以专项反映,以便局领导、复核人员的查阅,适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应进一步强化审计现场的质量控制,建立并完善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大力坚持审计组内部复核制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审计基础工作的自觉性,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于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3.审计项目报告阶段的管理

        现场审计实施结束后,在遵循6号令的前提下,对重点项目提前进行集体论证,在草拟审计报告之后、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听取审计组的情况介绍,初步讨论审计发现问题的有关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更强、宏观性更高、操作性更好的审计建议,必要时提出追加审计程序的意见。审计组出具的审计报告要敢于报实情、讲真话,把最重要的事项、最敏感的问题、最真实的内容反映出来。严格界定审计评价范围,审计评价要紧扣审计目标。对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的审计情况,要随时向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交审计信息。要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水平,依法通过对内通报、对上报告、对外公告等各种途径,积极转化、创新和提升审计成果。

        4.审计项目后续阶段的管理

        对审计报告中的有关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要进行督办和落实。要定期召开审计执行情况分析会,及时总结提炼审计成果,并针对普遍性问题提出审计建议,改变审计执行零打碎敲的局面。对整改情况进行后续跟踪、回访和检查。

      (二)审计项目的成本管理

       审计机关在审计一个项目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也要考虑审计成本,实现审计项目成本效益最大化,因此,也需要对审计成本进行管理。

       审计项目成本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以审计项目为归集对象的货币表现。

       随着审计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审计项目成本的内涵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直接成本,而且应包括或有成本、相对成本和社会成本。审计人员必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增值审计业务,降低审计项目的相对成本,避免审计项目的或有成本,控制行业社会成本的全面审计项目成本,发挥审计声誉机制的作用。

      (三) 审计项目风险管理

        国家审计的外部因素对审计风险产生有重大影响,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取决于审计机关内部。

        首先,要进行审计风险识别。审计风险识别是审计风险管理的基础,以审计风险为中心,有意识地建立审计风险管理制度,只有全面、正确地识别审计职业所面临的风险,对风险的估测和控制技术的选择才有实际意义,才可以大大提高国家审计的风险控制水平。

       其次,要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对照公认标准,确定审计风险是否超出可接受的范围,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如何进行处理。但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不可能要求消除所有的风险因素,而只要求把风险降低到一定程度即可。因而,审计风险评价也必须考虑成本效益。

        三、审计项目管理任重而道远

        构建审计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审计项目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现行审计制度只是相对独立,而不是绝对独立。因此,“独立性缺乏”被列为现行审计制度所存在问题的首位,这样也导致审计结果披露受到限制、审计工作重点和目标不稳定、审计监督留有空白、预算审计以及其他有关专项审计流于形式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审计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改革现行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独立性,实现审计项目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