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审计机关队伍建设研究
浙江省临海市审计局课题组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一、前言
    近几年来,审计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基层审计机关所关注的敏感而沉重的话题。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人手少,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审计转型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务员编制的限制使审计队伍不可能大量得到补充,选拔人才的途径狭窄,使得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业务干部具有财政、财务、金融、工程、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性较强,要想精通审计业务,必须花功夫学习钻研。但是基层审计机关面临任务重、力量不足,缺少教育培训渠道,制约了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妨碍了审计事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审计监督的现代化与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也逐步日益显现。如何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把“人、法、技”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成为基层审计机关必须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基层审计机关干部队伍状况
    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县级审计机关占全国审计系统的60%以上,因此基层审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至关重要。在审计机关正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审计发展的转型阶段,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实践看,人才困境已成为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审计是一个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其涉及的领域经常是跨行业、跨学科的,审计人员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熟悉各项法律、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府的行政运转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复合型知识结构、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审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必备条件。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审计人员2人,仅占干部总数的7.4%,虽然通过成人教育目前已有80%以上的审计人员取得了在职本科学历,但所学专业大多数是会计及其它非对口专业,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造价、预决算等专业人员很稀缺,所占比例不足5%。像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新经济环境下对各行业开展审计监督的需要。
    (二)审计干部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人才出现断层
    各类人才的年龄结构是指在一定的人才群体中个体人才年龄的比例。年龄不仅是人才生理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参数,它关系到各类人才整体的创造力和活力。如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现有在职干部中36—50岁的人员占80%以上,36岁以下的不足10%,没有形成合理的阶梯结构。若干年后,经验丰富的老审计人员面临“集体退休”,而现行的人事制度使得审计机关的新鲜血液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现有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难以发挥,这样下去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还将严重影响基层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年龄结构的新陈代谢不仅仅包括各类人才结构的组成人员本人的适时革新,同时还包括各类人才结构的人才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新陈代谢,而这些都是通过人才年龄结构的优化调整得以实现的。合理的各类人才年龄结构应该是一个具有老中青合理比例关系的以年轻化为主要方向的具有生态性的模式。
    (三)审计任务繁重,审计资源缺乏矛盾相当突出
    基层审计机关大多存在“官多兵少”现象,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真正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一线审计人员占整个机关人员总数的50%左右,而县级审计机关每年要完成的署定、省定、市定同步审计项目和当地党委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相当繁重。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审计项目的广度、难度不断加大、法定审计程序的繁琐、案卷整理过于复杂,使得审计人员长年累月奔波在审计第一线,很少有时间去培训学习、总结、交流和提高,也严重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通过审计队伍现状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基层审计队伍的“人、法、技”建设,必须是以人的建设作为整个队伍建设的基点、根本和支撑。同时,加强技法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
    三、解决办法及对策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根据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实际,要建设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适应审计转型的需要,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并以创建学习型审计机关为契机,立足内部挖潜力,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努力培训一支能综合,擅分析及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切实抓好审计资源整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建和谐审计机关,使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 制定公正的用人机制,创新人才选用的理念
    当今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自成体系,各具特色,但公务员的录用以“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基本原则,已成为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点。由于审计监督的高层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而现行的公务员录用办法给基层审计机关后续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要给审计队伍增添活力,保证审计机关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创新人才选用理念。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一些国家在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开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改进方法,强化实际能力考察。英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录用更高素质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法国则将公务员考试考察的重点从文化知识转向素质和能力,包括增加面试比重,以更直观地了解应试者的综合水平和潜能。美国国务院则针对工作人员分析能力强而办事能力弱的情况,积极研究改进考察手段的办法。二是下放权力、加强监督,满足用人部门实际需求。加拿大公务员委员会致力于以“分权”与“灵活性”为指导思想的改革,更加重视制定简洁、高效的管理制度,将考录组织和人员选拔的权力更多地交给了用人部门。澳大利亚、新加坡正在进行公务员管理体制“分权”改革,以给用人单位更多的考录自主权,公务员主管部门则更多地抓好考录政策的制定以及高级公务员的管理。在我国,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与组织人事部门加强联系,可否考虑给基层审计机关增加聘任制人员编制,人才的来源从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中专业对口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中选拔,人员的招聘由纪检、监察、人事、审计机关等部门组织考核、考察,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财政予以保证,等到审计机关公务员出现空缺时,借鉴国外经验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优先从聘任制人员中进行补充,进入公务员队伍。
    2.完善公推公选机制。公推公选是现阶段各地选拔领导干部普遍尝试的一种新的形式。民主推荐是公推公选的首要环节,要打破身份界限,拓宽选人渠道。公选范围决定了选拔人才的视野,要真正做到广纳贤才,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过去在身份和资历等方面的限制,为各方面人才提供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要关心审计干部的职务升迁,从现有的审计人员中要把德才兼备的同志选拔到中层岗位上来 ,在保证经济待遇的同时,在政治待遇上要厚爱一层,使每个审计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可以提高对审计人才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审计人员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加强干部交流轮岗。干部交流轮岗是我国干部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干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素质,有利于保持干部队伍的朝气与活力,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廉政建设。基层审计机关要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一种外部环境,加大系统内上下级审计机关、同级审计机关及系统内外的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同时,在一个机关内部的各个岗位也要实行定期轮换交流制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改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让每一位审计人员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审计对象,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学到不相同的审计相关专业知识,改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之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个系统形成一潭死水,为审计干部的成才成长拓展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努力提高业务素质,适应审计信息化时代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审计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OA(审计管理系统)的使用促使审计人员必须实现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转变,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本领才能充分适应时代赋予我们审计人员的神圣职责。
    1.拓宽知识结构。目前,大多数在职审计人员知识水平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是知识面偏窄,较少了解专业之外如会计电算化、宏观经济知识和各类新兴的边缘知识;二是熟练掌握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各模块的分析功能等审计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比较少;三是审计队伍中还有不少人未能掌握计算机审计应用技术知识。这样的知识现状已很难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因此,迫切要求每个审计人员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之成为纵横均衡的“广深型”的审计专业人才。每个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方法和手段,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对处理各种具体问题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强化工作能力。近几年来,各类财经院校为审计队伍输送了一些新的血液,他们具备了相当的计算机信息化水平,这无疑使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文凭、学问与工作能力一时还不能划上等号。因此,要尽量在提高新手人员的审计调查、协调管理、处理具体审计事项等能力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要多让新手参审并深入实际,深入一线,独立完成一些工作任务,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让新手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通过处理比较繁琐的、不同类别的、经常会碰到的具体工作,来提高他们的审计能力,以促使他们尽快由“学问型”学者转变成“实用型”审计骨干。
    3.提高工作效率。审计人员整天忙于审账、审表、制证据、写日记、制底稿、写报告,主要精力被日常事务性工作所牵制,工作效率难以提升。这种状况必须用科学的技术方法、科学的管理手段加以改变。努力采用审计署的AO技术,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手段武装自己,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会并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对各项工作要严肃认真,谨慎细致,防止差错,避免出现无效劳动;另一方面,对各项工作要迅速、及时、抓紧、抓好,不懒散,不拖拉,避免工作积压,以强化他们在工作上的高效率观念。
    (三)坚持审计手段创新,推进审计技术方法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现在“审计人员不懂计算机将失去审计资格”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对计算机运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原有仅仅作为一种文字处理工具的水平上。所以,提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加强对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的紧迫感,不仅是审计转型的需要,也是审计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1.努力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树立以人为本、按需培养观念,实施计算机人才培训工程。上级审计机关要根据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努力为基层审计机关多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基层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人员各自的特长、爱好及能力,设定培训目标,采取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培训模式,分层次、分对象进行培训,请进来、走出去进行培训,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努力在审计机关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计算机审计氛围,努力使广大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益得到普遍提升。
    2.扎实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一是给压力,出台相关制度明确规定每个审计项目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抽样分析,明确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取得计算机操作技术相应等级证书;二是给动力,每年年终组织审计项目评比、考核,对那些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程度高的项目予以奖励,对审计人员开发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三小软件”予以重奖;三是给推力,按照“金审”工程的要求、目标和进度,全面部署和全力推广应用审计管理系统和审计实施系统,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四)以人为本,建立审计人员职业激励机制
    目前审计人员实行的是国家公务员管理模式,在业务上要求他们应当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但又缺乏使他们获取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的激励机制。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外抓审计纪律,内抓机关管理,真正做到从严治审。另一方面,要建立审计人员职业激励机制,稳定审计人员队伍。
    1.建立合理的报酬机制。根据职业激励机制的构建目标和原则,建立多元化、激励型的报酬制度。一是建立奖励基金制度。对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的审计人才给予奖励。奖金划分为若干层次,与审计绩效挂钩,激励审计人员努力工作。实行奖励基金制度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在制定了科学化的考核标准的基础上,严格实行考核制度,使各个人员的绩效公正地计量出来,从而实行有效的激励。二是作为公务员范畴内的一个特殊群体,对审计人员获取职称应当建立一种制度,给予一定的津贴,同时审计机关要拿出一定资金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获取更高职称和技能,从而形成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2.建立职位激励保障机制。职位激励保障制度包括审计职业的身份保障制度和职位晋升制度。非因特殊事项,不得随意罢免、调动和转任其他职位,从而保证审计人员能够不受外来干涉,独立行驶审计监督权,也满足审计人员对安全的需要。职位晋升制度是根据审计人员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提供更高的审计职位。职位晋升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在采用的上级提拔、任命。另一种方式可以是审计人员“毛遂自荐”。审计人员自己首先要提出申请,说明本人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新职务的理由,然后由上级进行考核、确定。这种晋升方式可以避免由上级确定职位晋升对象时的不客观、不全面等问题。现阶段,可以采取第一种方式为主,第二种方式为补充的职位晋升制度。
    3.强化职业培训发展机制。审计职业培训与发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和利用其自身资源,更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提高对审计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对国家审计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满足审计人员对发展的需要。除了现有的学校培养、短期培训或阶段性的知识讲座外,还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及经验交流,如将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送到省级甚至审计署进行短期工作、开阔眼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再如审计人员3-5年进行轮岗,并提供到其他政府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增加他们的知识、技能。审计机关决不能应自身审计监督工作的特殊性,拒绝与外界人才的交流轮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人员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
    (五)创新审计管理,整合优化审计资源
    在目前审计工作越来越被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基层审计干部队伍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一时难以得到改观的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应当创新审计管理,改进审计项目运作,优化整合审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队伍的整体合力和效能。
    1.精减审计项目计划。在年初制订审计计划的时候,要在对被审计对象全面摸底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项目,从数量上尽量减少一般性审计项目,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考虑到审计覆盖面的问题,可以安排对一般单位每年度进行一次“审计走访”,发现问题苗头,再安排审计。上级审计机关要转变观念,加大授权力度,改进授权方式,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的联动,在安排同步审计项目的时候,要尽量考虑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制订的审计实施方案,不要太过于繁杂,面面俱到。要根据同步项目各地实施的实际情况,允许基层审计机关有所侧重突出当地特点,以节约审计人力和财力,提高审计时效。
    2.科学设置业务科室。从审计机关内部管理来看,按归口管理设置的审计业务职能部门,由于政府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审计对象的不均衡已日益显现。在审计实践中,审计项目仍然是按各科室职能进行划定,由于每年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容易形成科室之间苦乐不均的局面。科学设置业务科室,合理调度审计实施就是要根据当前审计对象的变化趋势,改变审计机关内部专业分工,不再区分专业审计科室,全部改为综合性业务科室,只是各科室在审计业务上有所侧重。同时,将审计项目在所有科室之间统一调配,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实行审计组长竞争上岗后再调配审计组成员。这样,既集中了审计力量,又有利于锻炼队伍和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同时也可以防止审计干部长期单一从事某些领域审计,产生“审计疲劳”。
    3.优化项目实施流程。就是对已经确定的审计项目,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方式实施审计。对上级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和财政同级审等重大审计项目,应严格按照审计署6号令所规定的规范和程序要求实施,对一些经常性审计项目和政府交办的突击性审计项目,可以普遍采取简易审计程序。在简易审计程序实施中,除了审计通知、重要事项和问题的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等法定程序外,其他审计规范可以从简,时限可以缩短。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一个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组长一人留下负责底稿整理和审计报告撰写,审计组成员立即与其他人员组成新的审计组,投入新的项目审计。审计项目实施时采取人员滚动方式,可缓解困扰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不足的“瓶颈”。
    4.充分发挥内审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的作用也随着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职能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已成为我国国家审计组织体系中一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审计人力资源,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性的检查,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发挥内部审计的自我约束作用,有效整合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参与国家审计项目,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国家审计的后续力量。
    (六)加强廉政文化宣传,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审计机关不仅是时代赋予审计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推动审计工作,促进审计事业发展之必然。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牢牢把机关队伍自身的廉政文化与和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1.建设廉政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审计专网、机关局域网、内部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寓教育于廉政文化活动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促进审计机关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以发倡议书、上党课、放电教片、建宣传栏、行警示教育、设廉政网页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力度。举办歌咏比赛、书画摄影比赛、文体比赛、诗歌楹联、短信格言、参观考察等形式,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清正廉洁教育,传播廉政思想,引导审计人员认清腐败现象的本质、根源、危害,从而进一步树立廉洁意识。
    2.建立健全廉政制度。廉政制度是解决约束机制、规范行为的问题,是监督的前提,没有制度就没有监督的依据,制度建设是保证廉政教育和监督制约的实效。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建设,一定要从审计机关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着眼于构建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廉政工作体系。通过构建惩防腐败廉政体系、完善审计廉政承诺制度、健全机关管理制度、落实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扎实推进审计机关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配套和细化工作。通过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审前的承诺、审中的监督、审后的回访,进一步规范从审行为,把党内监督、纪检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审计人员不敢腐败。真正做到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为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使审计队伍廉政文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抓好廉政责任落实。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是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廉洁自律的重要措施。要把公开原则引入监督工作,实行审计机关党务、政务、审务公开的阳光审计工程,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舆论和干部群众的监督。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审计监督运行机制,抓好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建立廉政监督网络,采取审计回访、发征求意见函、公布监督电话、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审计人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廉政规定情况进行民主测评。聘请廉政行风监督员,政协民主监督员,主动接受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监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
    (七)创建和谐审计机关,增强审计队伍凝聚力
    建设和谐审计机关,加快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关系融洽、人和气顺的协调机制和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审计队伍。
    1.加强有效的情感激联络。建立“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审计组织文化,即除了运用审计组织制度规章对人实行刚性的管理以外,更注重采取启发、说服、沟通、感染、思想渗透、典型示范等方法对人进行软性管理,强调人的思想、人的价值、人的个性的发挥。培养和形成组织成员的组织归属感和责任心,使组织成员的行为自觉地趋向一致,为实现审计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在安排工作时,注意不要占用审计人员的业余时间,外派出差的时间不宜过长。及时地对每个审计人员的取得的成绩和贡献进行肯定,赞赏和褒奖,使每个人的成绩和贡献都不会被埋没,以满足审计人员自尊心和荣誉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驱动。
    2.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努力营造以感情栓人、以事业留人、以发展招人、以环境引人的氛围。勿庸讳言,我们审计机关的监督对象,是我们国家政权体系和经济生活主体中具有行业优势、经济优势的系统、部门和集团。如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及电信、电力等等,相比较而言,他们的职工干部各种福利待遇是相当优厚的,而审计人员由于职业的原因,对此也非常了解的。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不能这样简单盲目去比较,要有敬业精神,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以免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正视存在的差异和困难,对广大审计人员在政治上要关心他们成长进步,要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使用人才,这是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对审计人员生活上要关怀,要经常了解掌握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使审计人员能够安心、舒心地工作。
    3.完善理顺各方关系。一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和处理好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沟通、互相谅解的人际关系。二是协调处理好机关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机关内部实施“阳光政务”,明确职责分工和权利义务,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考核奖惩制度,从而促进形成统一指挥、运转协调的工作局面。三是协调处理好机关与其他单位之间关系。建设和谐审计机关除了要加强机关内部的协调沟通外,还要注重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积极构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为建立和谐的机关内外工作环境创造条件。注重改善审计机关的工作条件和审计人员的生活条件,主动帮助解决审计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困难,以增强审计人员对审计机关的归属感和信赖感,真正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落到实处,从而把审计机关建设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机关。
    四、结束语
    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在抓好审计业务的同时,都在下大力气抓审计队伍建设,关键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促进审计事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适应社会各界关注的需要。
    总之,基层审计机关只有认清形势,把握好审计队伍建设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 按照审计署提出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逐步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科技创新意识、清正廉洁、客观公正,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审计事业需要的要求。切实下苦功夫,花大力气,真正把“人、法、技”建设工作落实到位,通过造就一批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熟悉财经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运用现代的审计技术与方法,积极探索路子、提升质量、搞好服务,加快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