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利用现状及对策
汪银岭(安徽省庐江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3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成果,是指审计过程中形成的被审计部门(单位)有关业务活动信息、审计发现、结论以及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成果利用程度的高低,影响着审计职能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笔者认为,当前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宣传、载体、层次、渠道等方面存在问题,必须要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有效提升审计成果利用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现状及原因
    1、宣传不够。由于县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少事多”的矛盾,在忙于做好审计业务工作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的同时,对审计成果的宣传缺位,主要表现为一是形式单一,利用有关媒体、报纸、网络宣传的频率不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大,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三是宣传的效果不明显,缺乏吸引公众关注审计工作的素材。
    2、载体缺乏。审计成果利用的好坏,载体的运用很重要。当前县级审计机关在例行项目审计之后,除了常规的审计文书之外,在也没有反映审计情况的其他东西,导致党委、政府和公众对审计的热点、焦点问题不知情,同时县级审计机关基本上没有对审计结果情况进行公告,开放性和透明度不高。
     3、层次不高。审计信息的提炼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成果的利用。由于缺乏事后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症结进行分析,审计信息提炼的“精品”和“高端产品”缺乏,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的决策意见和建议质量不高,为被审计单位在加强管理方面提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几乎没有,“审、帮、促”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4、渠道不宽。有关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足够重视,部门间协调不够,缺乏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大多停留在被动执行和听取情况汇报上,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信息资源共享几乎没有。
    二、建议及对策
    1、加大宣传。县级审计机关的领导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宣传工作,以抓好大案、要案线索移送为抓手,通过召开相关部门、单位以及相关代表座谈会或召开审计工作会议,扩大审计影响,积极同宣传媒体主动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系统、全方位地宣传审计成果,提升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2、创新载体。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自觉将审计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对于一些重要的审计情况和发现的重大问题,可采用当面汇报或者上报专题报告、审计信息、审计要情等形式,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要结合实际逐步推行县级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规范公共形式、内容和程序,特别是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审计情况的公告,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和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3、提升层次。要从抓体制、机制、制度、法治的完善等深层次问题的揭示和反映着手,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开发,提高审计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从宏观的角度加强对情况和问题的分析研究,提炼审计信息的“精品”和“高端产品”,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
    4、拓宽渠道。要积极听取党委、政府、人大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强化与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和监督机关的有效合作,建立、完善审计成果利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抓好审计成果的运用。联席会议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规划、指导和协调的职责,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责,完善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联席会议的正常运作机制,保证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协调配合,在审计成果分析运用上要各尽其职,协调一致。有关部门要作好审计成果的后续分析研究,对审计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