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科学发展要注意处理好六个关系
裴学清 文善平(湖北省枝江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如何科学发展,这是需要从多方面深入探讨且实践性很强的课题。目前,基层审计科学发展,笔者认为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重点审”与“全面审”的关系,把重点、热点审计摆到突出位置。“全面审”即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都要进行审计,不留肓区;“重点审”即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资金的审计,务求审深审透。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要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坚持统筹兼顾抓重点,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必须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抓住党委政府关注的牵动全局的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的热点领域、热点资金,强化审计监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重点选择与实施上,要突出“三围绕”、“三强化”、“三促进”。即围绕扩大内需,强化对中央、省市下拨的各类专项资金的审计,全程跟踪,问责问效,确保各项资金拨付到位、安全运行,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政方针的落实;围绕预算执行,强化财税征管、财政支出审计,重点关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财政分配的公平性,促进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财政收支运行质量和效率;围绕重大决策的实施,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重点关注项目决策的可行性、工程预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堵塞管理漏洞,促进规避财政投入风险,提高财政投入效益。在突出重点、热点审计的同时,对一般预算执行单位,要实行定期轮审制度,防止审计监督滞后或出现“空白带”。
    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审”与“常规审”的关系,把绩效审计摆到突出位置。由常规审计即真实合法审计,向以效益审计(国外称之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为主导的绩效审计转型,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突出绩效审计,应着重解决和把握的问题是:在模式选择上,要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以效益性审计为主导,坚持“三性”审计并重。现阶段,在会计资料失真、可信度低、经济违规违纪问题还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效益性审计只能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结合并重,不可偏废;在审计目标定位上,要重点揭露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失误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在审计内容上,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充实审计内容,扩展审计范围,遏制短期行为和资源掠夺型、环境污染型的发展;在审计方法上,要根据绩效审计项目的不同,在灵活运用传统审计方法的同时,加大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如对资金流量大、计算复杂的项目,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联网审计替代手工作业,提高审计时效;对审计面广的项目,综合运用审前调查、帐据核查、现场勘察等多种适用方法,等等;在绩效审计评价上,要根据进行总体评价、分类分项评价的需要,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素分析法、量本利法、对比分析法、数学模型等现代评价技术与方法,增强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认性。
    三是要处理好“严监督”与“重服务”的关系,把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摆到突出位置。审计由“看门狗”、“经济卫士”到“免疫系统”,表明对审计地位、作用认识的深化,也深刻揭示了审计监督与服务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一方面,要加大审计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的矫正性功能和惩戒功能,寓服务于严格审计、严格执法之中。审计就是查问题,不查问题是失职,有问题查不出来是无能。依法审计,严格执法,是审计的法定责任,立审之本,权威所在。对经济领域违规违纪问题,特别是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必须严查重处,以儆效尤,绝不能姑息养患。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是审计服务于经济最基本的职能,任何时候都不得弱化或放弃这一职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审计披露和帮助整改的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的预警功能和建设性作用,寓严格监督于强化服务之中。审计应该但不单纯是查错纠弊,不能就审计搞审计,要通过审计把脉问诊,开处方,去病灶,特别是要从制度、机制层面上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整改。对经济活动中违反科学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带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应及时揭露,公开披露,亮红灯,促进警醒和纠正。同时,要加大设防力度,前置监督关口,把各类问题尤其是重大经济违纪问题消弥在萌芽状态,降低和减少重大经济损失的发生概率,最大限度地保障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四是要处理好“上数量”与“上质量”的关系,把提升审计质量摆到“突出”位置。审计质量是严格执法的基础,没有质量的项目完成再多也没有意义,甚至会成为“定时炸弹”,遗患无穷。目前,交办和需要审计的事项越来越多,审计范围越来越宽,审计量的扩张与审计人员少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因此,要更加珍视审计的“生命线”,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证质量。在提升审计质量上,要坚持“两创新、两提高、两保证”。“两创新”即创新审计质量管理机制、制度,创新审计方法、手段。在审计质量控制上,要严把“三关”,即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关、三级复核关、审计决定集体审定关;全面推行“七制”,即项目主审负责制、审前公示制、审计过程日记制、审计结果公告制、审计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重大审计处罚听证制、项目责任终身制。在审计方法手段上,要通过借鉴、嫁接和移植,提升和改造传统审计技术手段,使之与现代审计技术方法有机融合,特别是要加大计算机审计的运用力度,加快推进财政、财务联网审计,提高审计时效。“两保证、两提高”即:保证审计质量合格率,提高审计精品率,保证审计决定落实率,提高审计意见、建议采纳率。审计项目的质量合格率应达到100%,优项率应达到30%以上,每个股室要有自己的专业审计精品,每个干部要有自己主审的项目精品。审计决定落实率要达到100%,要以铁的事实证据、适用准确的法规依据,使每一个项目所下达的审计决定都能执行到位。同时,要提高审计意见、建议的质量,增强其针对性、前瞻性、可行性,使之在促进整改、促进发展上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五是要处理好“重效能”与“强管理”的关系,把推进审计统筹摆到“突出”位置。审计机关的效能源于科学管理。统筹审计工作的发展,为破解审计任务不均衡、力量不匹配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是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审计效能的重要途径。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在服从全省大统筹的前提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着力推进“四个统筹”,即一,统筹审计项目计划。年度计划安排要合理,任务要适度。要统筹“重点审”与“全面审”,对当年急需审计的项目优先安排并予以保证,不急需审计的单位、项目,可分年度轮次安排审计,使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力量大体相适应,避免因项目安排过多出现“糠多嚼不乱”问题。即二,统筹审计实施。审计任务要分解,目标上要合;责任要分解,审计资源要整合。要在搞好任务、责任分解的基础上,统一审计目标,统一审计程序,统一项目实施管理,统一审计处理口径。对重大审计项目,要打破股室界限,人员统一调度,集中力量打好“组合拳”。即三,统筹审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审计成果转化。加快建立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完善重大信息、审计要情统一报送机制,使更多的审计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即四,统筹发展规划与廉政文化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和实施好审计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和勤政廉政建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是要处理好“夯基础”与“达目标”的关系,把提高审计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素质能力摆到突出位置。审计科学发展包含自身发展与促进发展两个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目标,自身发展是促进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自身发展的关健又在人。因此,要把提高审计人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素质能力摆到突出位置,常抓不懈。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送学深造、集中辅导、业余自学、岗位练兵等多种途径,加强培训提高工作。审计干部通过学习和培训,要增强六种能力:一是要增强观念、知识更新能力。要开阔视野,开阔胸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走出观念误区,确立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理念。要善于学习充电,苦练内功,促进知识更新。审计科学发展,一方面要求审计干部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专业基础、较高的政策水准;另一方面又对传统审计方式、手段、经验提出了挑战。因此,要按照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要求,拓宽知识面,实现一专多能。要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以加快传统审计方式向现代审计方式的转变进程。二是要增强工作创新能力。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创新就是解决问题。要善于发现和研究审计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三是要增强审计执法能力。过硬的审计本领,坚定的原则性,通晓法规依据,是审计执法能力的“三要素”。审计人员人人要能当“主审”,要能通过审计发现和查出问题,要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同时要能准确引用政策法规依据,使审计处理裁量恰当。四是要增强沟通、协调能力。根据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资源整合的需要,不仅要能搞好内部的沟通、协调,而且要能做好与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五是要增强综合分析、写作能力。审计干部应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不仅要能出具较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还要能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调研材料。六是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审计干部要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惑,要有“勇士”的胆量、“卫士”的执着、“廉士”的操守。要耐得住寂寞,切忌心浮气躁、粗枝大叶;要严守职业道德,廉洁从审,秉公执法;要恪尽职守,躬行实践,为推进审计科学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