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及思路
张华龙 李和明 (江苏省丹阳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近几年的审计工作实践看,已成为审计机关围绕中心、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新亮点,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特别是决策层、被审计对象及被审计单位的干部职工。虽然我们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在审计方法上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审计效能,较好地满足了政府交办的各项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但是,在审计的主动性、及时性、针对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可小视。

    主要问题

    1. 经济责任审计的理念落后。习惯于把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安排都归集为组织部门的工作,对审计对象的资料收集和建档不充分,工作缺乏总体思路和前瞻性。而组织部门一旦将审计项目交给审计机关时,往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且没有把经济责任审计当作首要任务来优先安排,而是与其他审计项目统筹安排,有的审计项目年初交办,到年未还来不及完成,便只好推迟审计时间,有时还形成被审计的原领导调任后又调任了新职,使经济责任审计变成了“马后炮”。

    2. 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内容、方法等作了刚性规定,但还是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南。有些审计人员较多地沿用财务收支审计的方法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深度和宽度把握不到位。

    3. 审计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一是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信访、财政等职能机关的联系与沟通交流不够充分,形成一部分资源利用上的浪费;二是审计机关仍习惯于单部门作战,由于受职能的限制,往往在提供实质性依据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时,拖延的时间较长,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上的浪费;三是审计部门的内部专题学习与交流不够深入,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没有及时地运用到审计实施中,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4.审计评价缺乏标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国家尚没有统一标准。在审计中,审计部门只是写实性地反映,供决策领导参考。而对其评价缺乏科学性。

    应对策略及思路

    国家把经济责任审计写入了审计法,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核实家底、鉴定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树立大局观、服务观、发展观,进一步发挥审计部门的独特作用,为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1.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能。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审计资源,改变有些审计机关单兵作战的习惯,加强与有关职能机关的沟通和协调,特别是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利用好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诸平台,掌握好被审计对象的活资料;同时,要整合好现有审计力量和资源,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要优先安排,对审计人员的配置要认真组织,挑选精兵强将,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与效果。必要时,可将其他审计项委托或授权审计,审计机关则重点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重要审计项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2.加强制度建设,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效管理。一方面,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规章,使其更具操作性,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出台各类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

    3.经济责任审计要“透明化”。就是全过程增加审计的透明度,使全社会来关心、支持、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将被审计的对象、审计组成员、审计结果及审计结果的运用在大众媒体上公开或公告。

    4.加大经费投入,全面保障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是纯服务性的工作,在经济处罚上很少。从基层现状出发,除正常的预算外,一般没有追加的专项审计经费。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日显重要。因此,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全面保障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