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新一轮审计事业大发展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0日】
【来源:刘金萍(武汉市审计局局长)】
字号:【大】 【中】 【小】


 

        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一项意义深远、针对性很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重大举措。市委十一届五次会议提出全市迅速兴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热潮,用解放思想的智慧破解武汉发展的难题,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步伐。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审计工作的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建设性作用,推进新一轮审计事业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是推进新一轮审计事业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解放思想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回顾我市审计机关25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紧密相伴。审计机关建立初期,按照“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的指导思想,我们注重抓机构组建、基础工作制度的创建和查处严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审计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990年至1994年,面对治理整顿任务初步完成和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后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全市审计机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提出了“积极发展,逐步提高”的工作思路,不断扩大审计领域,提高审计监督层次和工作水平,强调审计工作为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1995年至2000年,面对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利形势和我国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全市审计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 “二十字”审计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全国率先实施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审计特派员制度,改进重点国企审计,使我市审计工作进入到一个强化、规范、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至今,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保障经济社会安全高效运行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完善审计结果向人大报告制度,努力探索经济效益审计,重点查处了一批有社会影响的大案要案,实行审计“八不准”廉政纪律,狠抓“人、法、技”建设,审计工作受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好评,审计事业在新形势新阶段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果,实现了新发展。

        当前武汉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为武汉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审计工作是全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探寻审计工作规律,去认识和把握审计的本质,去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和校正审计路径,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是审计”、“为什么要审计”、“为谁审计”、“靠谁审计”和“怎样审计”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明确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审计的目标、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全市审计机关要认真总结审计工作25年的发展经验,用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深刻审视审计工作所处环境变化,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审计工作的发展,切实担负起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清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更高的层面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结合武汉实际,跳出审计看审计,以人为本强审计,统筹发展谋审计,正确处理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仅要当好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经济卫士,更要当好领导宏观决策的谋士,在服务武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当前武汉审计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五个意识”:即增强创新意识,敢闯、敢试、敢担责任、敢冒风险;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工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增强忧患意识,敢于自曝其短,更加忧危思进;增强全局意识,发挥团队精神,加强协作配合;增强求是意识,克服浮躁情绪,杜绝急功近利,集中精力求真务实。把解放思想体现在解决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实际问题上,体现在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做到服务基层更主动、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更灵活、办事服务更便捷,积极探索工作新办法、新手段、新途径,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动审计工作上台阶。

    二、积极服务“两型社会”建设是推进新一轮审计事业大发展的总体目标

        今年9月10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标志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对武汉城市圈的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武汉这个老工业基地寄予的厚望,是我省及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是构建促进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机遇。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神圣职责,发挥着揭示和防范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抢抓机遇,紧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努力找准审计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进一步强化“有为才能有位”的理念,重点开展七个方面的审计监督,有针对性地服务武汉改革发展。

      (一)更加关注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合财政“五项”改革的配套推进,重点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税收征管、部门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进行审计,促进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快公共财政法治化进程;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和追踪问效,提高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推动财政管理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安全高效。

      (二)更加关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重点对武汉新港、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武汉临空经济区和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等一大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前期启动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计,促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资金的带动、引导作用,积极整合各项建设性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交通、能源、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三)更加关注民生与和谐,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专项资金审计。重点对全市社会保障资金、重点建设项目征地拆迁补偿费、教育收费等情况进行审计或调查。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政策;促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民权与民生、效益与公平,让广大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四)更加关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机制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深化资源和环保资金审计。重点对国土资金、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环保排污费等进行审计,促进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建立;促进节能减排、资源有偿使用政策和制度的落实,提高环保资金、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展对武汉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等环保建设项目的审计,促进综合运用财政资金、财税政策、财税服务等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加快生态城市建设。

   (五)更加关注统筹区域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金融和企业审计。围绕市委提出的“工业强市”发展战略,重点对国有控股企业改制、企业产权交易、企业重组、法人治理绩效、资本运作等进行审计和调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促进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财政转移支付和支农资金审计。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重点开展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农村家园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和调查,促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严格耕地保护、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等政策措施的落实,提高支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实现中心城区和远城区的良性互动,农村家园行动计划有效实施和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

   (七)更加关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完成组织部门委托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依法行政、勤政廉政;促进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绩;促进源头治腐,进一步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三、统筹协调、科学谋划是推进新一轮审计事业大发展的基本方法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战略目标,其核心就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中央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为武汉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以‘千亿产业’来谋划经济发展,使武汉进入万亿元GDP城市行列”的宏伟蓝图,制定了加快武汉城市圈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发展逐步走向“一盘棋”和区域一体化。与此相对应,审计工作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统筹全市审计工作发展势在必行,即把审计工作统一到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要求上来。从我市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统筹全市审计工作发展,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部署全市审计工作。全市审计机关在谋划部署审计工作时,要把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工作中心,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从服务于人大的法律监督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要紧密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要更加注重从整体性、效益性、宏观性和建设性上推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促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更加注重把审计项目财务收支与审计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建设程序、项目管理、投资效益结合起来,促进提高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和新农村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公平。

     (二)统筹全市审计力量资源。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观,逐步实现审计计划和管理的科学化。审计计划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突出重点。计划安排要留有余地,保证有一定力量完成党委、人大、政府领导临时交办的各项任务。坚持走以扩大审计人员知识内涵为主的路子,努力在改变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强在职培训力度,做到在培训工作上舍得投入、舍得花精力、舍得花时间,调动一切培训资源,搞好审计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审计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打造一批查找问题线索的能手、综合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提高审计队伍承担重任务和新任务的攻坚能力。

     (三)统筹全市审计成果运用。统筹全市审计工作,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使审计成果最大化。全市审计机关必须把统筹审计成果运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协作。要建立全市审计信息反馈制度,对凡是全市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必须向市局提交相应的审计信息,使更多的审计情况进入市领导决策圈。通过畅通审计信息共享渠道,实现全市审计情况互通、成果共用,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推进武汉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建设性作用。

        四、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是推进新一轮审计事业大发展的根本途径

        发挥建设性作用,是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基本要求,建设性决定了审计的生命力。2007年12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审计署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今年以来,全市审计机关在实践中认真把握审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审计监督寓于服务大局之中,积极分析研究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问题,主动为市委、市政府献计献策,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搞好服务,努力做到“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推进审计创新、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各项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从四个方面探索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经济发展大局,做好科学决策的“孵化器”。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审计工作,注重运用审计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在讨论确定全市宏观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建设及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时都充分听取审计部门的意见。同时市政府还明确,市审计局要作为市政府常务会议固定参加单位,以便了解政府决策全过程,掌握重大决策精神,及时进行审计监督;在确定和化解建设项目等重大债务前要以审计认定的数据为依据;市委选拔任用干部要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服务党政领导的科学决策,全市审计机关要在实施项目审计和开展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对掌握的大量审计和调查结果情况包括审计统计资料,应予全面收集、汇总、整理、加工、提炼,注重从宏观层面进行综合归纳和提炼,强化分析研究,从完善机制、体制、制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寻找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相关问题,向党政领导提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质量审计综合报告、调查综合报告、经济分析报告、专题报告及审计信息等,适时提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为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法规和决策措施提供准确可靠的情报信息,积极促成审计成果转化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的依据,从而实现国家审计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中的建设、参谋和促进作用。

      (二)加快推进效益审计,做好提高行政效能的“催化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关键和现代审计的标志;是党委政府的希望和群众的期盼。全市审计机关要以关注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为方向,紧扣“三条主线”,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一是以“人、财、物”为主线,将人力资源、资产配置、部门行政经费预算管理,纳入效益审计范畴,促进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二是以“责、权、利”为主线,将管理、责任、效益统一纳入效益审计范畴,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这些资金占用较大,政策性强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项目的效益审计监督,强化管理部门的效益责任和管理成本意识,从根本上促进管理部门管理水平和领导个人行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从制度上规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制造表面政绩工程的“表象行政”和不惜消耗大量的人、物、财资源,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短期低效行政”,使国家和地方经济不断朝着科学、高效、节约、可持续的方面发展;三是以“决策、执行、效果”为主线,将管理和决策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从项目投资的概预算,到具体支出各环节;从项目预期建设总目标,到具体实施各阶段;从项目论证的效益预测,到实际完成取得成效,对资金、质量和效益进行结合审核评价,促进行政管理部门在工程立项决策时,必须科学充分地考察论证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项目实施中,严细认真地审查资金使用成本和产出效益,使规范化的“法治”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模式,取代人为“集权化”管理、“家长式”管理、“全能型领导式”管理方式,防止因“短期行为”、“形象工程”、“无效益工程”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三)加大经济案件查处,做好反腐倡廉的“免疫器”。审计监督在制度上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主要是通过审计查处违法违规问题,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进行总结和提炼,促进相关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全市审计机关要全面履行审计职能,集中力量,选择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单位、重点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将审计工作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紧密结合,注重发现和揭露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贪污贿赂、侵吞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时刻保持对大案要案的警觉性,注意发现腐败线索和信息,认真进行审计核实取证,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彰显审计治本的功能;不断加大审计成果转化力度,将审计发现的腐败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在情况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查处案件的整体合力。

      (四)狠抓审计跟踪整改,做好依法行政的“助推器”。督促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整改的成果是审计建设性作用的体现。审计的最终目的不是发现和揭露问题,而是通过审计,督促和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研究对策、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进而实现审计工作的自身价值。全市审计机关要将审计整改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主动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强化内部控制,使内部管理步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要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审计整改情况反馈和通报制度、审计督察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制定督促、催办审计整改的具体措施,使审计整改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是关键。全市审计机关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知识和素养,紧密联系武汉审计工作实际,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树立高标准,追求高水平,努力实现武汉审计工作的新跨越,推进新一轮审计事业大发展。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