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民生审计要“质、量”双提
谭国雄(广东惠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0日】
字号:【大】 【中】 【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民生审计,确保民生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民生资金管理使用安全有效,是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审计机关贯彻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必然要求。同时民生问题也是群众最关注、与群众利益联系最紧密、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只能搞好,绝不能失误。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则对搞好民生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审计工作等的发展,则为搞好民生审计创造了一些良好条件。形势与责任决定我们不仅要在量上下功夫,而且要在质上做文章,通过质、量双提,切实搞好民生审计工作。

    一、保证民生审计适当的范围和频率,保证监督的力度。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一定的量是保证一定的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搞好民生审计首先要在量上下功夫。一要保证审计范围全覆盖,不留审计死角。首先要对近年民生资金审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尤其要对资金量有限、涉及范围较窄、关注度较低的资金的审计情况进行一次针对性检查,防止一些资金多年不审计出现监督盲区。其次要及时介入新增民生项目、民生资金的审计。随着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不断加大和谐社会建设力度,新增民生项目、民生资金增长很快,审计机关要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及时跟进,在时间、力量安排上迅速作出调整,保证新增民生项目、民生资金及时有效落实到位,绝不能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及时履行职责,形成审计盲区和监督盲点。二要保证适当的抽审范围比例,足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包括抽审项目、资金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分布,均应有足够的典型性、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有效起到以点带面、监督全部的目标。三要保证适当的监督频率,保证监督的力度。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资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保证不留监督死角还不够,还必须保持适当的监督频率,结合多种审计,增加受审次数,减少审计间隔,强化多维检查,全方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二、改进民生审计的方式方法,提高监督的效果。一要大力提高联网实时监控水平。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尽快建立与重点资金、重点单位的网络对接平台,强化对资金管理、使用的在线实时监控和随时审查,由事后监控向事前、事中监控,由有形监控向无形监控转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影响被审计单位正常工作,有效提高审计对资金管理使用的免疫防范水平。二要加强效益性审计分析。作为直接惠泽百姓、和谐社会建设标志性成果的民生项目、民生资金,仅仅关注其是否合法合规是显然不够的,必须在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的同时,突出其效益、效果性分析,提高民生项目、民生资金惠民的效率、效益,让群众更好更快共享更多改革开放成果。三要突出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审计中要充分发挥审计调查有利于把握整体情况、掌握全局性问题的优势,更多采用整线整片的审计方法;不简单停留于揭露、查处问题层面,更多关注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缺乏制度规范的帮助建立制度规范,制度不完善、不系统的督促改进、完善,切实建立起靠制度、靠法治规范管理的制度机制。尤其要高度关注新增民生项目、资金的规范化管理情况,帮助尽可能快地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四要提升审计站位与层次。审计中不仅关注资金真实合法效益问题,而且要高度关注相关政策措施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应性,站在党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局的高度,全面分析相关政策措施能否满足党政确立的和谐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目标,相关政策标准与经济社会变化发展是否相适应,能否真正解决相关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能否真正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到普通老百姓,及时从政策和形势发展变化的高度提出调整改进建议,使民生政策措施更加合理科学,更好实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目的。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