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读书”而快乐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2日】
字号:【大】 【中】 【小】

每一个喜爱文字的人,大概都与书籍有着一段或深或浅的缘分。我读的书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总觉得自己对文字有一种特别的亲密,亦把读书当作最为醉心的消遣。

以我狭隘的认识看,所谓学习,主要就是指读书。我小时候因为生长在农村,“新华书店”、“图书馆”之类只能寄托在梦里。所谓看书学习,也就仅限于课本上的几个字。那时候,走路遇到一张有字的纸,也要拾起来看一看。偶获一本小人书,会如饥似渴,爱不释手,连翻数遍,直至损坏为止。高中毕业后,做着大学梦一边学习一边在田地里劳作。后来报名参了军,从此了断了校园情结。

记得刚进部队时,住的是8个人一间的大宿舍,那时真盼着有一间自己的小屋,小屋内只要有一张书桌,一个小书架就心满意足了。后来调入机关,住进一间两人住的8平方米的小宿舍,我用旧木箱改装了一个简易书架,硬是在那小得不能再小的房间里为它挤出了一块立足之地。然后再把自己最喜欢的当时好不容易才买到的四大文学名著,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每天下班回来。最大的乐趣就是打开书架看看我的那些心爱的书。

再后来提干留在团政治机关工作,成天与人、与文字周旋。此时首先想到的是读书,而且也有了读书的便利:一是在机关工作,八小时之外,尽由个人支配,那时还是独身,读书聊以打发时光;二是手头有了薪水,留足了饭钱之后,购书便没了后顾之忧(穿的是军装,不用花钱);三是部队驻地离城市不远,只要你有钱,购书极为便利。这样,我便正儿八经读起书来。

第一次读到泰戈尔的《飞鸟集》,是一个假期的中午。阳光懒慵慵地映在窗上,而泰戈尔安详柔曼的文字却像细雨一样湿润了我的心田。从这本书起,我生命深处的一种年代久远的东西萌动了,我领悟到了一种生命的快乐—这就是读书。于是,一有空就抱一本书闷在角落里读。读《红日》,读《苦菜花》;读茅盾,也读鲁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读但丁与雨果……从《平凡的世界》里体悟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在《家》、《春》、《秋》里窥视性格与命运,为《穆斯林的葬礼》中新月的去世和凄美的爱情黯然垂泪,也曾利用周末的一个夜晚通读了话剧《雷雨》,我隐匿在内心的热情也得以借助阅读畅然挥洒……为了追回远去的梦,我还考上了部队的一所指挥学院。四年时间,青灯黄卷,悬梁刺股,拿下了大学文凭,为后来的工作、写作攒下了一笔微薄的积蓄。

从此,购书、读书、写文章,占据了工作之外的大半时间。因为不嗜烟酒,购书似乎也就有了理由。在买书的开支上从来都是一路绿灯。积累至今,四个大书橱正好占据了一面墙壁。喜欢读书,而且固执地认为,读书就要读自己买的书,对毛泽东的“不动笔墨不看书”不但崇尚,而且忠实地实践着。读书如同品味《红楼梦》,一百个人看就有一百个看法和目的。我自己,首先纯粹是为了提高和丰富大脑,就像一个饿汉,吃饭是为了充饥。后来肚子里有了油水,又变成了一条馋虫,别人说哪种菜好吃,便想弄来尝尝。再后来,因为想写点东西,便来个急用先学,带着问题学。还别说,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写这篇文章,是提前读了梁实秋先生的《书》和黄裳先生的《读书的回忆》等文,初衷不是模仿,而是为了寻找一种感觉,营造一种气氛,酝酿一种情绪,然后,提起笔来,才有了以上的文字。

我感激书始终如一的陪伴。它不问贵贱,不问贫富,不问美丑,只有无私的安慰、劝诫、引导与陪伴。正如你若不弃,书便不离。我的生命会离开少年,离开青年,离开一种又一种人生际遇,一群又一群朋友,而唯有书是我永远不会舍弃的。我感谢我所看过的每一本书,它们在我心里永远存在着。尽管每日奔忙于工作与家庭生活中,但茶余饭后,午睡之前,我都会习惯于随手拿起一本书,清闲的阅读,没有如饥似渴,没有生吞活剥,亦无大欢喜大失落,不会为了一本好书通宵熬夜,也不会因为生活忙碌而冷落了爱物,怀揣一颗淡定从容的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永远珍惜与书相濡以沫的情缘。我想,这一辈子没有任何理由不虔诚而庄重地将读书进行到底。

作者姓名:侯天柱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审计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