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成果资源利用要力求最大化
潘智勇(江苏省响水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8日】
字号:【大】 【中】 【小】

笔者所在系统的一个县级审计局,为了主动适应领导繁忙的工作节奏,让领导同志从文山中腾出身来谋大事抓大事,对部分有“水分”的审计报告格式作了改良,也就是剔除鸡毛蒜皮、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情况和问题,扼要清楚地反映需要领导了解和领导需要了解的情况和问题,将动辄十多页的审计报告,缩写成一两页的审计要情,呈报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该局的做法之所以反响较好,笔者思忖,一是解放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有利于履行职责,有利于服务领导决策,来进行审计信息的供给侧改革;二是充分利用了审计资源,树立了科学的审计信息观,对审计报告等成果资源进行精深加工,为高端决策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领导都很忙,每天都要阅读和处理大量文件,审计机关若推己及人,体察上情,对呈报审计报告这一法定原则,适当变通,将有些篇幅虽长、实质内容不多的审计报告,用一两页纸写清楚,说明白,是不是节省行政运转成本?是不是为领导节省大量时间?是不是更能让审计情况进入领导的关注和决策视野呢?

无疑,这样做是值得肯定和倡导的。这也给各级审计机关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应该怎样对待和利用审计成果资源。当前,审计机关的成果资源的利用状态,基本上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剩,二是缺。剩,也即过剩,意即审计机关成果资源和产品很多,但不少还停留在初级状态,附加值不高。如有的审计人员为图省事,干脆把审计报告中的某段复制一下,加个题目,就发给信息部门了。有的就事论事,没有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写出来的信息产品,始终在低端、微观层面徘徊。

缺,也即缺高质量、层次高、综合性、深加工的产品。有的审计报告只是被有限地利用,审计成果便束之高阁,历史的、全局的、系统的加工提炼不够,造成了审计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有的没有被反复和循环利用,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公告、审计信息、审计宣传、审计理念研讨文章等产品,没有实现相互转化。因为这项工作成效不明显,部分审计机关的领导感觉不到审计资源利用,在服务领导宏观决策,扩大审计影响、审计科研中的本质价值和巨大威力,所以,无形中削弱了对审计资源利用工作的重视程度,形成了不良循环。

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发挥“免疫系统”和推进国家治理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审计产品完成。很多审计成果资源,是投入了巨大的行政运转成本获得的。所以,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审计成果资源,高度重视审计成果资源的利用,力求最大化、最优化,以提升审计的层次和水平,推动审计职责的履行,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一方面,从需求侧发力,根据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来确定审计的立足点和目标,来选择提供什么样的审计成果。一方面,从供给侧发力,压降“粗加工”、“初级产品”数量,增加“深加工”、“精加工”,“技术”含量高的“精品”、满足需要的“高端产品”产品数量。

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搞好审计立项和实施工作,丰富审计成果资源,为审计成果的利用多提供一些可供做大菜的“鸡鱼肉蛋”,而不仅仅是“青菜萝卜”之外,更重要的是,就是要有好的厨艺,来加工这些“食材”资源,增加产品的花样,提高审计产品的附加值。依笔者的经验,就是要对辛辛苦苦从审计项目中获得的成果资源、粗加工产品和第一手资料,组织N次的开发利用。首先,要加强业务培训、讲评和考核评比激励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和水平,促进养成“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思考研究问题习惯,摆脱就事论事的思维局限;其次,要加强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和审计科研部门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脑力互济,优势互补,提高水平;再次,构建审计问题库,为审计人员共享、横向整合利用审计成果资源,提高审计产品的高度、宽度、深度和份量,创造便利条件。

最后,还要坚持采编、使用的导向,坚持适销对路原则,多生产提供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产品,少报送鸡毛蒜皮的产品;多提供面上的产品,少报送点上的产品;多报送条理清晰,紧扣主题,内容精炼、观点独到、简洁明快的产品,少报送枝枝蔓蔓、叠床架屋、篇幅冗长、让人不令卒读的产品;多提供其他部门提供不了、领导又很想知道的独特产品,少报送人云亦云、嚼别人馒头的大路货产品;多提供符合规律和实际情况,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宏观性产品,少报送浅尝辄止、建议平庸,对领导“抓大事”无多大裨益的单一性、微观性产品。(潘智勇)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