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魅力——读《习近平用典》
李道立(湖北省南漳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1日】
字号:【大】 【中】 【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总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也就是一种片断式的古典名句。比如孔子,比如老子,比如孟子,比如庄子。这种出现方式似乎更见作者的内心,也昭示了一种未完成,昭示出一种无限可能性。打开这类书,就像遇见了“世外桃源”,这比起那种虚幻性的写作更富有吸引力。

我很喜欢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的《习近平用典》,他收集的经典几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但我真正倾心的是他的经典再做。全书编排以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廉政、信念、创新、法治、辩证等篇章为主线,书中古典几乎每一句都可称之为经典,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政治家在经历了时间流逝之后的宁静和睿智。那是些难以被超越的经典,可以一遍一遍读下去的经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经典就要心存敬畏,敬民、敬权、敬法、敬学。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艰难的法宝,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的民族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学习对于我们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学习显得尤为激进,更加关注自己的人民、人民的干部以及国家的命运。这种“学习”使得古典的经典性很强,跳跃性很高,涉猎之广的再现又使之质地坚实。像其中的劝学篇,习近平同志从四个不同层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是经典与经典的相遇。故而,都焕发出盎然生机。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一个人要有道德,一个官员要有官德。对于官员来说,道德最高标准就是爱人民、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同志不仅在践行经典,更是用经典告诫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就是领导干部的主人。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诞生开始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且90多年栉风沐雨、峥嵘岁月,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同志多次读经典,读人民,读中国共产党。就是希望领导干部在经典中知道,鱼水之情从来都是相互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倾心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群众同样会以德报德,这样就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在新时期重叙鱼水情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这句诗堪称千古名句,俭则成、奢则败,历史教训发人深省。公权本姓公,用权当为民。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从坚决反对“四风”,到倡导全民节约,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要求制止奢靡之风。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反腐。十八大以来,从李春城、刘志军,到薄熙来、徐才厚、周永康,一个个“大老虎”被揪出来,查处力度不断加大,正风肃纪毫不手软;从“科长”到“村长”,从“迟到早退”到“服务态度”,一只只群众身边的“苍蝇”被拍扁,“蝇蚁之事”不再是漏网之鱼,只要违犯党纪国法,一样严惩不贷。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展现了鲜明的“习式风格”。众多“苍蝇”、“老虎”纷纷落马,也极大地纯洁了党的队伍,振奋了党心民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经典”,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所有的梦想汇聚成中国梦,所有的梦想都是在做经典。无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还是走向世界的“一带一路”;无论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还是调整自身知识和技能适应经济结构转变,都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为之付出行动,以共同的作为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习近平用典》将中华文化的经典与习近平同志的情理融为一体,将世界潮流的形势逼人与当代中国人的自觉追求结合起来,以经典的名义激发所有人的热情,激励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经典为指引,努力做经典,共同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用典》,共13篇,古典名句135处,参考文献141种,甚至还写出了时代的声音。看似平凡简单,实则高尚博大。正是由于对中国大地和人民的热爱,并一直将这激越清凉的声音传递到我耳边。(李道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