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济南办王贵安: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成为审计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9日】
【来源:审计署济南办】
字号:【大】 【中】 【小】

从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最近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我们强烈感受到,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的最新关键词,成为国家审计的新常态。据《国务院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审计署在最近一个审计年度,明显加大了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在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方面切实发挥了促进国家政令畅通的关键作用。

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在本质上讲是一种绩效审计。根据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的定义,对“政策”、“项目”、“组织”和“管理”等审计对象都可以开展绩效审计。国家审计除了要关心公共资金如何使用、政府投资项目有没有实现预期效益、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是不是依法履职尽责之外,还要关心国家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和完善程度,这就是政策措施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对一项或多项重大政策措施持续进行跟踪检查,这就是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与面向具体公共资金或特定投资项目的审计不同,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关注国家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审计对象具有宏观性和综合性,审计建议具有政策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2008年,审计署在审计工作规划中提出,“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这是审计署第一次正式提出政策措施跟踪审计。2009年,审计署曾经组织实施了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2011年,《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又提出,“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审计工作方案,决定由审计署组织全国的审计机关,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近年来,审计署先后组织过扩大内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保障资金、地方政府性债务、土地及矿产资源、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可以说,政策措施跟踪审计由“试行”到“加强”,由审计“单项政策”到审计“系列政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更趋成熟和稳定、受到更多信任和期待的审计新类型。

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具有丰富的审计内容。第一是关注政策措施是不是真正得到执行,即政策执行部门“动不动”,目标是推动国家政策措施贯彻执行,促进国家政令畅通,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第二是关注政策措施是不是有效和完善,即政策措施本身“好不好”,目标是在政策措施执行过程中发现政策措施不协调、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修改完善政策措施或者改进体制机制的建议,促进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第三是关注政策执行部门有没有把政策措施设定的好事和实事及时办好办实,有没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即政策执行部门履职尽责“为不为”,目标是昭告“有权不可任性”,强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执政理念,促进监督和问责。在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中,审计发挥着政策落实“督查员”、深化改革“催化剂”、人民利益“捍卫者”等积极作用。

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必须实施更加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但是,改革步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往往出现“议而难决、决而难行、行而难破”等政策措施“肠梗阻”问题。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相互协调配合的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中,审计是监督环节的重要支撑力量,既促进执行环节的贯彻落实和政令畅通,又促进决策环节的建章立制和深化改革。审计推动政策措施在最初一公里顺利起步,在最后一公里切实落地,促进政府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提高制度和政策的执行力,建立政策措施有效运行的良好政治生态。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成为审计新常态,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审计署济南办王贵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