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立足理性 推进良性互动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30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审计报告不仅承载着权力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还因其专业、中立的表述,成为公众理性认知、平和解读政府的渠道之一,并通过公众的理性反馈,促使政府更加理性执政,促成社会良性互动。

一是理性解读政府。近年来,国家审计的职业化建设和客观、中立的地位,使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相对于内部审计和同级监督而言,既能全面查出问题,又能深入说透原因,而且讲问题时不会遮遮掩掩,找原因时不会盲目偏激,成为公众理性解读政府执政情况的一个渠道。如,2013年、2014年审计署分别公告了32份、23份审计结果公告,内容涉及政府预算执行、政府债务、大型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矿产资源、重大项目建设等,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大事项和内容,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公众了解政务运行的需求。

二是引导理性思维。审计报告不仅主动揭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存在的问题,还深入探究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性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始终秉承并践行着有理、有为的原则建言发声。在网络通讯工具日益发达、网络传言瞬息发散的信息时代,可以藉此给目标受众传达一种理性的声音,引导目标受众理性思考,达到祛魅、止谣、立信的效果。如,审计署近年来实施的政府性债务审计,通过“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的原则,对有政府性债务的机关、机构、平台公司、事业单位等进行了全覆盖审计,并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现状,以及资产与负债的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比较,最终得出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结论,重塑了中国经济的信心。

三是促进依法行政。一方面,审计报告通过审计建议促使相关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另一方面,通过公告获取公众关注,并转化为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进而在政府机构中形成一种公众实时监督的舆论氛围和心理新常态,促使其审慎对待手中的权力、理性执政。如,前两年社会舆论曾经质疑审计报告曝出的问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只审不改。看似是对审计部门的责难,实质上对被审计单位也形成了沉重的舆论压力。经历过上述舆论风波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力度明显加大,有效促进了依法行政,在政府、民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任书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