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财政司王蕊:紧跟新时代 适应新常态 履行好新形势下审计机关新使命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1日】
【来源:审计署财政司】
字号:【大】 【中】 【小】

近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问题揭示深刻、原因分析透彻、建议精准科学,全面回应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强化审计监督作用赋予的新任务、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切实贯彻了李克强总理关于审计要当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器”和反腐倡廉“利剑”的重要指示,突出彰显了审计工作紧跟新时代、适应新常态的新风采。

作为审计工作报告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今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又添新特色。审计署从审计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入手,紧紧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坚持一手抓重大违法违纪、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重大履职尽责不到位等问题的查处,一手抓推动部门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反腐”、“改革”的双引擎,驱动中央部门在“法治”的航道上行稳致远。

一、审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审计监督全覆盖逐步推进。自2013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以来,审计署一直积极致力于探索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措施和途径,明确要实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改进审计方式,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2014年共审计了44个中央部门及303个所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抽查财政拨款预算2213.49亿元,占其财政拨款预算总额的41%,抽审金额和总体占比分别较2013年上升了43%和23%。重点单位、重点领域、重点事项的审计力度不断加大,大数据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中央部门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总体分析和疑点核实,有力提升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推进了审计监督全覆盖。

二、聚焦“三公”经费、会议费管理使用情况审计,推进廉洁政府、俭朴政府、法治政府建设。2014年是“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一年,新修订的《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陆续实施,中央部门本级公务用车改革基本完成。这也是审计署连续第三年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会议费等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2014年抽审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比上年下降27%,问题类型和金额同比大幅下降,有效促进降低政府行政运转支出。但审计中仍发现,少数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还不到位,仍存在超范围、超标准列支或转嫁摊派“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擅自更改境外行程或延长停留时间、长期占用其他单位车辆或以租赁方式变相配备公务用车、在京外或非定点饭店召开会议等四大类型突出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审计署进行了公告,彰显了审计客观公正、尽职履责、敢于揭丑的作风。

三、关注中央部门人员经费预算执行和津补贴发放情况,回应社会关切。近年来,个别单位滥发津补贴、个别公职人员“吃空饷”等违纪行为在媒体屡有曝光,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社会关注度极高。2014年,审计署对抽审的中央部门人员经费预算执行和津补贴发放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及时发现和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客观真实的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准确定性、分类处理。一方面,对于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人员经费来源渠道尚不规范、人员经费预算安排不足等原因,造成部分单位将项目经费或公用经费调剂用于人员支出,作为预算执行尚不够严格的问题处理,从体制机制上提出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单位转移、挪用或套取财政资金用于发放劳务费、职工福利,违规发放津补贴、奖金、实物及个别人员违规兼职取酬等问题,严肃处理、依法问责,切实维护了财经秩序,推动了廉政建设,回应了社会关切。

四、及时发现和揭露中央部门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中的风险隐患,维护国家核心数据安全。针对当前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提高、存储和使用的核心数据不断增多、风险隐患不断增大的特点,审计署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适应性,2014年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对中央部门信息系统购建、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审计。审计报告指出,24个部门尚未制定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16个部门的578个信息系统未进行安全等级保护定级,22个部门的124个行业性或敏感信息系统数据存放在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审计工作与时俱进、谋划在前、及时预警、防控风险,实事求是地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客观审慎地做出审计处理和提出审计建议,有效维护了国家核心数据安全。(审计署财政司王蕊)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