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西安办简镇:加强审计多把脉 助力经济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1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2015年6月,距离去年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已经时隔一年,去年的审计工作最大的特点是整年的工作都是紧紧围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展。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及了“经济新常态”,并在11月的APEC峰会上对“新常态”做出了全面的解读,对于这样一把打开中国经济新走向的钥匙,习总书记从三方面高屋建瓴的对 “新”字经行了阐释:经济增长速度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当然,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促进政策落实,为经济新常态发展注入“新能量”

从2014年开始,审计署就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就投入了重兵,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重大政策,保证政令畅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但是,中央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审计、以及地方债务和存量的审计、企业经责审计等重大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发现:地方在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政策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庸政懒政情况明显,对于各种改革和促经济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甚至就不落实。不仅导致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不顺,资金难以发挥应有效应,重大投资项目推进缓慢,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因此,审计在促进政策落实方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地方财政收支、债务审计过程中,监督和促进地方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产业和民生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在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中,比如,生态环保、交通运输、矿产资源、粮食水利等,重点关注制约项目推进的立项审批、资金保障等体制机制问题。促进中央各项重大政策落实到实处,实际是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发挥地方政法拉动经济的主动作用。

二、促进简政放权,为经济新常态发展解开“枷锁”

自2013年5月到现在,国务院加大了取消和下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等束缚企业发展的力度,目的就是为了给企业“松绑”。但是,地方政府在切实转变政府过程中,因为很多牵涉地方政府利益,因此,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还存在放权滞后、职能转变不及时等问题。

审计在促进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对地方政府部门开展重点督查,坚决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在把握地方政府在各行业的行政审批、工商登记等事项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跟踪审计,发现简政放权存在的具体问题,揭示和反映消极松懈不想落实、怕担风险不敢落实、墨守成规不会落实等问题,抓典型、严问责,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做到转变政府职能,充当好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角色,从而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促进风险防患,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穿上“防护衣”

防范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中的风险,审计署责无旁贷。从每年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央企和国企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看出,审计署在避免国家经济运行中的损失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为国务院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如,在2014年的地方债务审计中,在甄别地方债务的基础上,把握了地方债务的结构和总量,为国务院出台《地方债务置换》等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更好的化解地方债务存在的风险。

在防范国家经济安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中,不仅深刻关注经济深化改革中可能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如,政府性债务风险、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金融机构、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顶层设计、具体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科学的参考依据,并进一步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到实处,为国家经济健康安全的运行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审计,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卫士,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审计署西安办简镇)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