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要争当干部经常性“体检”的主力军
华啸(江苏省沛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中共中央党校13日上午举行2015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刘云山指出,要加强日常管理监督,重视对干部经常性“体检”,推动领导干部既干事又干净。(5月14日 《人民日报》)

《韩非子•喻老》中记叙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为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却不信任扁鹊,数次拒绝了他的医治,等到病入骨髓之时,才忙派人去找扁鹊,但是为时已晚。其实岂止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典故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批是应该虚心接受,讳疾忌医只会给自己造成危害,丝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对于干部来说,加强日常监督,重视经常性“体检”,能及时发现一些干部身上的“病症”,帮助干部及早“治愈”,避免滋生更大的问题。同时,依靠经常性“体检”,给干部敲响警钟,能打消一些干部的侥幸心理,从而为干部筑牢思想上的“防火墙”。笔者认为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在监督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奉公履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大力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因此,审计机关要争当干部经常性“体检”的主力军。

把好关口,当好“清道夫”。审计机关既要把好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环节的监督关,也要开展好经常性“体检”,切实对干部负起责任。不过,一些审计机关只重视“入口关”,却忽视了日常“体检关”,结果一些本来清白的干部也“变了质”,步入了违纪违法的深渊,让人痛心;一些审计机关在“体检”过程中走了形式,给了一些“带病”干部、“造假”干部可乘之机,应该深刻反思、努力补救。故而,审计机关不能坐等“病毒”爆发,而要主动当好“清道夫”,让干部在任前、任中期间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纠正。

强化监督,使问责常态化。体检”工作要着眼长远,审计就要加强纪律建设,实现审计监督问责常态化,使纪律真正立起来、严起来,使“体检”结果做到客观真实,在强化监督中,我们还是要坚持党的一贯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广大审计人员要提高认识、克服惯性,推动审计监督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切实担负起“体检员”的责任,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审计干部,无论存在什么样的客观原因,一经发现就动真碰硬,形成强大震慑力。

直捣病灶,扎紧制度的“笼子”。审计的目的不是惩治违法违纪干部,而是为保护党的肌体健康。如何保持党的健康形成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讲话给出了答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好反腐倡廉建章立制;要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审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只有着力扎牢制度的笼子,才能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立足自身,增强队伍能力。审计干部要增强“体检”能力,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练就一身本领。要按照“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切实加强审计机关自身的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法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审计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将开展干部经常性“体检”的光荣任务落到实处。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时下,全国正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审计机关要切实开展经常性“体检”,检查干部队伍中的“病症”,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环境, 从而让政治生态保持“山清水秀”。(华啸)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