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常态 实现新转变
周广田(山东省昌乐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8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审计工作开始进入新常态。笔者认为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呈现出五个方面阶段性新特征:

一是审计方针发生了新变化。由原来的“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20字方针,转变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现问题、完善机制、依法审计、秉公用权”的24字方针。方针既坚持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审计工作一贯突出的主题,又赋予了审计工作新内涵,即“发现问题、完善机制”。《意见》从维护财经法规,促进廉政建设;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经验、做法、问题,促进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三个方面着重作了阐述,强调了审计工作必须把发现问题、完善机制作为目标,从而有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同时,也对审计队伍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审计干部要勇于担当、严守纪律,做到依法、文明、廉洁审计。新24字方针,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更加贴近当前社会发展实际。

二是审计职能作用作了新定位。由“监督”职能提升为“保障和监督”职能,保障职能对“推进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深化改革”作了要求。内容覆盖面大、具体有力,是审计职能的新定位。

三是审计目标进行了新调整。审计已经不能选择性执法,而是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四是审计内容有了新延伸。对以往的“资金+权利”内容审计增加到“资金+权利+政策”审计,并且突出强调权利和政策的审计,是审计内容的新发展。

五是审计能力建设提升了新高度。提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探索重大项目、重点资金和重大突发性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智慧审计”将成为审计工作新模式,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大数据分析”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尽快适应这个变化,适应审计新常态,笔者认为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思路要实施“六个转移”。

一是由关注预算资金审计向关注业务收支、专项资金审计转移。认为新形势下,尤其是《预算法》出台后,预算资金的管理会更加严格、规范,违规问题越来越少,相反,部门在业务收支方面、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随意性还较大,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甚至违规违法问题,应予以高度关注。

二是由注重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向注重二级预算的单位和基层单位审计转移。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政治敏感性较强,廉政建设纪律意识强,从八项规定出台后审计情况看,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较为规范,但其二级预算单位和基层站办所却多是审计的盲区,从违纪违规查处情况看,问题多在基层,应予以重点关注。

三是由关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关注经济责任审计转移。经济责任审计因其特殊性和综合性,也因其审计评价的政策依据、现实依据、评价标准不好把握,对工作结果和评价界定难下结论,在基层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基层的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流于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讨论认为,必须适应新常态,着力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真正用审计手段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和工作绩效。

四是由关注预算内资金审计向关注预算外债务举借使用合理性审计转移。认为当前,开展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主要是关注预算内资金审计,对预算外的债务、融资及使用情况关注度不够。特别是近几年,利用融资举债模式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下,个别行业、部门自行向社会融资,虽属个别现象,但一旦引发问题,处理难度很大,极易引发社会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五是由传统型审计全力向计算机审计转移。认为新形势下,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依托,建成的省市县相连的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切实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基层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瓶颈问题,为计算机审计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业务技能、人员素质制约,不少审计人员还不能运用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水平参差不齐,成为限制当前审计效率提升的主要问题,与今后实施的“智慧审计”还有较大距离,必须全力扭转。

六是由关注资金审计向关注制度、机制查错纠弊审计转移。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的职能已经明确定位,要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违法违纪线索,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发现经济运行中好的做法、经验和问题。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只是今后审计工作的一部分,比重较小,适应新常态,向制度、机制查错纠弊转移是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实现思维的转移、工作重心的转移,才能审出实质、审出活力来。(周广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