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群众“脸色” 恪守为民之道
夏俊(湖北省通山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新编现代豫剧《焦裕禄》巡回公演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大幕拉起的第一场,当受灾群众逃荒成为一个“政治事件”时,焦裕禄那句“咱们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要看看群众的脸色”,打动着全体观众的心。其实,焦裕禄这句极其朴素的话,道出的却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基本的宗旨原则。

群众“脸色”,是指群众所呈现出的喜怒哀乐等外在表情。脸带微笑,洋溢的是赞许与褒奖;脸有哀怨,心怀的是委屈与伤痛;脸呈怒色,表露的是指责与不满。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习近平,我们党始终看群众“脸色”行事,坚持用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评判党和政府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工作中多看群众“脸色”,应是广大党员干部恪守的为民之道。

多看群众“脸色”,要有敬畏群众之心。敬畏群众,才会警钟长鸣、谨小慎微;敬畏群众,才有源头活水,才会获得支持拥护。一要牢记职权民所赋。按照权力授受关系,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天经地义的本质所在;掌权唯有造福一方,担责唯有干出成就,才不会辜负群众的期望。我们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决不能高高在上、滥用职权,以群众的“父母官”自居。二要牢记得失民所判。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应当自觉接受监督。一切工作的好坏、成绩的大小,都应由群众评判,因为群众是具体受益者,他们最有发言权。群众的支持与否,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方向标。三要牢记俭奢民所察。群众不仅是评价工作的主体,还是监督干部的主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躲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只有时时感觉身后有无数双眼睛,才不至于我行我素、迷失方向,才不至于中饱私囊、胡作非为。敬畏群众不是怯懦,更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自我认知深厚的低调和谦逊,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多看群众“脸色”,要有依靠群众之情。依靠群众,就是要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干部和群众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一要视群众为亲。要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交朋友,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乐群众之所乐,忧群众之所忧,真正把党的事业植根于群众。二要拜群众为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最大限度集中群众的智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总结出来,从群众中汲取破解发展难题的无穷智慧。三要让群众为主。要多让民作主、少为民作主,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听取群众的意见,使形成的决策、部署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形成干群齐努力、凝心谋发展的生动局面,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多看群众“脸色”,要有造福群众之举。造福群众,就是要从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抓起,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一要少拍“大脑”多动“心脑”。在决策时,不能想当然“拍大脑”,要静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痛恨什么,以便充分考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二要少搞“显绩”多讲“潜绩”。多做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少搞些所谓的“路边花”“形象工程”;多做些默默无闻的“雪中送炭”,少搞些轰轰烈烈的“锦上添花”;多关注群众的“幸福指数”,少搞些所谓的“政绩效应”。三要少干“大事”多做“小事”。要力戒所谓的“大动作”“大手笔”,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无条件地去办好办实;要不断拓宽为民服务的渠道,进百家门、问百家事、访百家情、暖百家心,对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并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是否正确、方略是否对头、措施是否对路,群众看得最清楚。看群众“脸色”行事,是因为群众的“脸色”是国家治政得失、干群关系的“晴雨表”;看群众“脸色”行事,才能在思想上解决好“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问题,真正领悟群众立场的真谛,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人民。

只要多看群众“脸色”,那些忧愁的脸、无望的脸、愤怒的脸、哀怨的脸就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取而代之的,定会是一张张欣喜的脸、欢快的脸、无忧无虑的脸、兴高采烈的脸。(夏俊)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