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历史 让节俭之风行得更远更长
程怀凤(江苏省睢宁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全国气象为之一新。其中,令老百姓感到换届变化最大的,当属政府机关改进作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到打击车轮上的铺张,一场打击官员腐败、反对公款浪费的战役全面打响。
    
    中华民族有着千百年的农耕文明,行勤俭、反浪费早已成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修身齐家,则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针一线恒念物力维艰的教诲;治国平天下,则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规劝。翻开历史不少君主曾经推行节俭,却最终陷入俭始奢终的循环,这其中的历史原因和深刻教训值得思考,更值得借鉴。
    
    中国古代历史上节俭之风不能长久的例子数不胜数:南朝宋武帝刘裕素以倡导节俭著称,史书称其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绔丝竹之音。刘裕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严格要求诸皇子保持节俭品德。然而由于皇族子弟生活日趋腐化,刘裕驾崩后,刘氏皇族更是快速滑向奢侈,武帝之俭,二代而绝;隋文帝杨坚同样崇尚节俭,并将崇俭抑奢作为选择接班人的重要标准,但由于杨广故意制造节俭假象蒙蔽,使文帝之俭一代而绝;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不久,也以节俭治天下,先下一道诏书,销毁金银器玩,以供军国之用,又规定不得采珠玉、织锦绣。两道诏书不仅销奢侈之物、明节俭之志,更对官员服饰按照品级做出严格规定,以俭治国可知也。然而两年之后,李隆基打破自己立的规矩,欲派人求海南珠翠奇宝,幸得杨范臣直谏,才打消求宝念头,但像杨范臣这样的耿直之臣并不常有,最终李隆基还是一步步突破自我规定走向奢靡,明皇之俭,不过数年而绝。
    
    历代封建帝王的节俭为何总是陷入俭始奢终的循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不受制约,道德自律在膨胀的欲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更何况节俭的结果是财富积累、国库充盈,这在客观上又会刺激奢侈欲望的产生。所以无论生于深宫之中的公子王孙,还是现实中的政府官员,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节俭带来的繁荣,如果不是为了享受,又是为了什么?由此可见,权力可以世袭,但节俭却难以传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对”中有句名言: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根据我们目前的国情,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富民强的历史时代,也是人们容易思想麻痹,贪图享受的时期,特别是政府官员要以史为鉴,带头响应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加强对权力的自我约束,同时,也需要全国人民都自觉厉行节约,抑制奢靡,只有这样节俭之风才能行得更远更长。(程怀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