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对话》节目“刘家义审计长的‘审计表情’”有感
徐金光(审计署沈阳办)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6日】
字号:【大】 【中】 【小】
    最近,刘家义审计长参加了CCTV2的《对话》节目。节目中,审计长谈到了自己对“审计风暴”的看法和体会,笔者深有感触。

    自“审计风暴”以来,审计署公布的“年度审计报告”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一串串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然而,它在揭开我们身边一个个漏洞和“炸弹”的时候,一些被审计单位似乎永远是“你审你的计,我违我的规”,有的是“正在研究”,有的是“大玩太极推手”……。当审计以风暴的形式成了“孤胆英雄”的时候,没有制度设计对“审计结果的结果”的硬约束,审计报告永远只能“看起来很美”,审计的刚性意义就会不幸地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中被违规者忽略不计。

    首先,政府审计在管理学中,是典型的事后反馈控制。审计机关的努力揭开了黑幕后的百分百真相,而审计结果如果丧失了“举一反三”的意义,则只能起到狭义的“就事论事”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亡一只羊补一个牢”。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审计结果”反观眼下的“过程控制”,以个案反馈的高昂代价为普遍意义上的群体行为纠偏。在过程控制中,应将“跟踪审计”的地位与现行的事后审计同等看待,事中的审计监督对提高审计的作用大有裨益。

    其次,审计只是发现问题的途径,而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审计风暴”落地了,但与之配套或对等的“问责风暴”似乎还是传说,审计过后的处理却跟不上。长此以往,公众对审计的信任度反而会下降,审计风暴的效应也会呈现出递减趋势。根据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理论,问责制的基本原则是权责对等,在人民赋予政府权力的同时,政府也接过了责任。对于审计报告所查处的问题,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行政与刑事责任,部门主管的行政与法律责任也不应豁免,而不能以集体的过失作为挡箭牌去承担后果,使一些违法分子逍遥法外。

    第三,从审计自身来看,审计机关在队伍素质、管理水平、审计质量、技术手段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审计发展的新要求。各方面对“审计风暴”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值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审计机关在队伍素质、管理水平、审计质量、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建设,尽最大可能降低审计机关由于自身原因所造成的有损审计影响力的因素,更好地为“风暴”注势。

    第四,审计揭露相关问题有时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些部门审计整改效果较差。相比潜在或者暴露出来的问题而言,整改涉及的范围与深入程度仍然有限,屡审屡犯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此,审计机关必须加强对问题查处落实情况的追踪,把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建立日常化、制度化的审计整改公告制,不断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铲除滋生官僚腐败的土壤。

    第五,与审计相关的配套联动机制有待完善。“审计风暴”之后,最应跟进的是“问责风暴”。没有问责的“审计风暴”再猛烈,刮至问题机关时也必将异化为蝴蝶的振翅,起不到任何“风暴”的价值。因此,应对行政监督体制进行有效地整合,审计后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有效尝试,将有益于审计效用的有效发挥,有益于审计更好地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

    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老百姓最盼望的是风调雨顺,而不是狂风暴雨。如果风调雨顺成为常态,成为法制,在一个法治社会,在一个常态的状况下,就不一定需要风暴。审计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最终目的是要将查出的问题尽快及时地纠正,惩前毖后。对“审计风暴”后时代政府审计的演进,我们将更加期待。(徐金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