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看如何发挥内审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4日】
【来源:审计署郑州特派办】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内部控制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日趋重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评价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已成为健全内控机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工具

一、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一方面通过评价鉴定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形成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及查错防弊,提供咨询建议,规避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内控能力。

(二)监督内部控制运行

通过将检查和考核行为渗透到内部控制运行中去,针对不同环节实行不同的监督手段,不定期监控与定期检测相结合,并配合外部审计,健全监控覆盖面,及时发现业务流程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改进建议,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提供管理咨询与建议

内部审计的职能从单纯查错防弊的保护型职能向管理服务的建设型职能转变,从检查、监督向分析、评价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及时履行基本的审计职能以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内部控制中的薄弱或缺环节向管理层提供改进意见和改善措施,帮助管理层优化内控机制,促进企业实现目标。

(四)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

一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通过学习,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同时结合访谈、调查、抽样等审计方法,评价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程度和有效性。通过对一些控制点的穿行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程度,了解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发挥作用、效果如何等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企业无内部审计机构,内审人员依附在财务或其他部门,甚至未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无法保证内审工作应有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或者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内审机构,但架构缺乏科学合理性,隶属关系不清,独立性不强,机构形同虚设。

(二)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为内审工作提供应有的支持,妨碍内审工作的开,导致内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内审建议得不到有效采纳,内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三)当前企业内审人员配备不足,且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专业培训不充分,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风险识别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内审范围狭窄,较多集中在财务方面,未能由账务审计延展至相关内部控制,缺乏对内部控制效果的有效监督。

(五)内审方式缺乏创新性,单纯的事后审计监督,无法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评价。

三、促进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转变内部审计观念,明确内部审计定位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二者的关系,树立现代企业审计观念,重新构建内审职能,创造优越的内审环境,将内部审计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内审人员应该转变观念和工作方式,逐步扩大审计范围,排除内审工作阻力,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为企业提供监督与管理咨询服务,切实提升内部审计的企业管理价值。同时要加强与被审计对象的日常沟通,构建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他员工要树立内审理念,主动配合审计工作,完成从“要我”到“我要”的转变,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相应的独立性,才能正确地开展审计工作,得出公平、公正的审计结论。一方面,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层次。通过改革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重新定位,将其从企业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直接接受最高领导层的管理,维护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另一方面,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企业应该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明确责任,不得由与经营管理有关的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兼任,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不受其他部门或人员的干扰,与被审计部门业务有利益关系的,要主动回避。此外,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充分保障内审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在执行审计作业时,需要对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内部控制执行得越好,内部审计就开展越好。因此,一方面应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的组织与实施,注重内控环境的培育,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倡和营造内控文化,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第三应该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及管理要求,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企业“有章可循”,同时结合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将工作落到实处。

(四)拓展内部审计职能,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首先,加速内部审计工作方法的变革,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完成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强化事前、事中审计监督职能,大力强化管理审计,广泛推行全面改造内部审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其次,传统的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主要集中在财务方面,为了满足不断深化的现代企业改革要求,应该将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使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都处于内部审计的监之下,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使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发挥其监督服务的功能,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第三,过去的审计手段主要为手工操作,随着现代企业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方向转变。此外,由于审计力量有限,不可能针对所有方面都平均分配,因此需要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状况及目标确定当期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分配审计力量。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内部审计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企业中的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缺乏业务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现象,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能力迫在眉睫。首先,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内审人员的构成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精通财务的审计人才,还要有熟悉企业各项业务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较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其次,完善知识结构,加速知识更新。通过改革岗前培训及后续培训体制,做好内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责任感。最后,引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内审工作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并与绩效奖励进行挂钩,充分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内部审计模式

第一,健全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内部控制的法规以部门规章为主,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有关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体系应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做相应完善。

第二,完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制定高水准的审计准则,注重可操作性和严肃性,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同时各企业应该在自身实际情况基础上,根据国家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出台自己的内部审计办法,指导内审工作的开展。

第三,创新内部审计模式,引入外包机制。

鉴于外部审计的独立性高、外人员的专业性强等优势,可以将内部审计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部审计机构执行,从而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内部控制的审计品质。刘卫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