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情怀的审计人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2日】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 】
字号:【大】 【中】 【小】

初读《梁家河》第一章“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让我想起了,多年前耳畔经常听到的一首熟悉歌曲--《父老乡亲》:“我住过不少小山村,到处有我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我养育,风雨中教我做人,临别时送我上路,几多叮咛,几多期待,几多情深”。习近平同志于1969年1月初,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七年。在这决定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青葱岁月里,他与当地群众共同度过艰难生活,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回忆1975年10月7日那天时深情地写道:“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的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

《梁家河》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的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在陕北雄浑宽厚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勤思考爱读书,读懂人生,养成了家国天下的领袖情怀。今天,我站在梁家河的村头,重温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日子,目睹书中提到的旧址和实物照片。抚今追昔,眼前的巨大变化,是如今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如果说延安宝塔山下的数天学习,让我感悟到当年老百姓与党的血肉之情,那么在梁家河的参观学习,就是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五岁那年在陕北插队时的初心。总书记曾动情地说过,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下雨刮风,我是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的。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为群众做实事是矢志不渝的信念。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激发了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自费去四川学习办沼气,冒着要爆炸的危险跳入沼气池,也要把管子弄出火焰来。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青年习近平就是这样感悟到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今天,我们要铭记那段未涉足但艰苦的遥远岁月,就是为了领悟审计干部为何一定要读懂社会实践这本书里的大学问,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在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之后在现场参观梁家河,深深地感受到,一定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戒浮务实、保持朝气、坚持学习,去调查研究人民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是什么。审计工作要及时跟进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努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最终达到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改革开放红利的目标。(朱辉)

责任编辑:李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