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5日】
【来源:湖北宜昌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又到周末,我和哥哥相约回老家,出发前给二姐打了电话。约一个小时,便到家了。一进门,二姐就迎上来说:“刚说要出发,怎么一下子就到了?”一句话点醒了我,那些关于回家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

6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湖北省宜都市王畈镇的一个偏远小山村。记忆中回家的路只有一条,乡亲们称之为“板车路”——窄得只能勉强通过一辆板车,是我们到镇上打货卖货、看电影看戏的必经之路。1972年,公社在我家对面的山坳里修建水库,“板车路”改造升级为“拖拉机路”。第一次看着拖拉机开进村子里,我和村里的孩子们兴奋了好一阵子。

小时候,我在田间放牛,看见绵延起伏的大山,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大山、到山外面去看看呢?

机会终于来了。那是1979年的正月初三,我大姐出嫁到江陵县,父母决定让我们四姊妹送大姐到婆家。

天刚麻亮我们就出发,步行一段山路后到达主路,搭上一辆客车。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到达枝城港,没想到江面有雾,从宜昌到沙市的过路船下午4点多才到港。船行六小时抵达沙市,在旅社住宿一晚,到达姐夫家时已是次日。三日后我们从沙市返回宜都,没想到又遇大雾,天黑才到枝城港。枝城港距离我家60多里路,堂姐说:“我大姐好像就嫁这附近,我们今晚去她家去住下来吧。”于是,一行人买了一个手电筒,挨家挨户打听。然而,找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着落,我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的方向走。约摸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农村仓库,浑身乏力、饥寒交迫的我们找保管员要了点水喝,就着一个干净点的草垛和衣躺下。第二天醒来我们空着肚子继续朝家的方向赶,饥饿导致的乏力,越走越慢。两个小时过后,背后驶来一辆货车答应捎带我们,我们几人高兴地爬上车箱,迎着刺骨的寒风兴奋地大喊:“回家啰!回家啰!”

没想到我第一次出门见世面会这样狼狈。出门太难,回家的路更难。但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第一次看到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第一次看到火车、轮船,还亲自坐了轮船,在城里住了一夜……

我是在农村生产队办的小学和中学完成的初级教育。初二毕业后,考入了宜都市聂河第四重点中学。本来考入县里重点中学是件好事情,可上学和回家的路却把我害苦了。

王畈镇到聂河镇距离60里路,两镇之间没有直通车,我们上学必须中途转车,从我家到王畈镇上有近5里路,车到聂河镇上再到学校还有近5里路。第一次到学校报到,因为带了很多行李赶车,一早出门竟然晚上才到学校。两个礼拜后要回家拿米和菜,几个同学一商量,赶车太麻烦还得花钱,不如步行走小路回家。星期六天一亮,我们就匆忙离开学校,翻山越岭6个多小时终于到家。见到母亲的那一刻,我抱着她大哭,并说我不想读书了,要去学木匠。刚刚复职在王畈中学任教的父亲却对我说,农村孩子要想走出大山,考学是唯一出路,重点中学比普通中学教学质量高,你是家里考学希望最大的人,绝不能放弃!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次日一早背着40斤重的行李,踏着昨日的山路向学校奔去。一路上,走走歇歇,渴了就喝一口小溪里的水,饿了就吃点自带的干粮,到达学校时已是下午5点。后来父亲心疼我,把他的粮票给我,他从家里带粮食到学校去。这样,我上学就可以不用背粮食了,只需要带点咸菜即可。那时我刚满13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加之缺少油荤,粮食消耗得多,一天到晚总想吃东西。

这样的日子熬了两年。高三年级开学不久,我非常幸运地考入全县文科重点班。这个重点班在宜都最好的中学——宜都一中。在这个学校,虽然仍需要淘米蒸饭,但学校供应有炒菜卖,不用隔三差四回家拿咸菜了,大大减少了我的身体压力和心理负担。第二年,我不负众望,考上了宜昌一所中专学校。

到宜昌读书后,回家的路更远了,一般要3个小时。由于需要过长江轮渡,遇到江面有雾,经常要耗掉一整天的时间。

改革开放后,村里的“拖拉机路”不断延伸,通到了每家每户。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进城购物办事更加方便。90年代中期,宜都市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我家门前的拖拉机路进行水泥硬化,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天晴下雨出门一身泥了。在宜昌工作后,宜昌到宜都市的公路好几次升级改造,回家更便捷了。后来,猇亭长江公路大桥建成,回家再也不用等轮渡了。再后来,宜昌江南修建翻坝高速公路,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到家。现在,宜张高速宜昌段全线通车,城区又新建了至喜长江大桥,我在家门口就能上桥,沿途高速公路,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家了。如今,老家的乡亲们都富裕了,家家户户建了楼房,不少人家还购置了轿车。当我开着车奔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高速公路两旁美丽的村庄,漂亮的农舍,秀美的山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乡亲们,就像做梦一样,但又不是梦,而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家的路越来越宽畅,陪伴了我一路成长,也见证了家乡一天天富裕和美好。

回家的路记录了我的过去和未来,也同样记录了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吴德纯)

责任编辑:赵方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