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伟人故乡行(短文)
吴军(黑龙江省鸡西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30日】
字号:【大】 【中】 【小】
    
                      
    在党的九十周年生日到来的前夕,我听从心灵深处的召唤。带着我的信仰,带着我的期盼,来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来到梦寐以求的湖南韶山,去实现我儿时的梦想,去实现那时时撞击我心灵的夙愿。
    韶山,音乐之山,位于湘潭县、湘乡县、宁乡县的交界处,方圆10来里,是个山清水秀的村子。“冲”则是湖南老百姓对山间小块平原的称呼。相传4000多年前虞舜帝南巡时曾在此休息,并在其中的一座山峰上演奏过韶乐,故而得名。
    韶山,坐南向北,群山环抱,依山傍水,村落不大而屋宇分散,山上山下一片郁郁葱葱,小溪流水潺潺,独特的人文与秀丽的自然,使韶山魅力无限。
    韶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也是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和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毛泽东故居位于韶山冲,座落在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山冲中。几间黄泥垒成的茅屋掩映在青松翠竹之中,座南朝北,背山面水,呈凹字形的普通农舍。屋前水塘和南岸塘相毗邻,绿水莹莹,微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放眼青山,青松翠竹,清新宜人。
    故居现有房屋13间,为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所建。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就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点燃了韶山革命的“星星之火”,建立了中共韶山党支部,并引导6位家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走进故居,里面的摆设一切依旧。主席少年生活痕迹历历在目。横屋里摆放着的方桌、板凳;卧室里的方形架子木床、青色大布蚊帐;天井边房中陈列的农具、水车、蓑衣、风车,经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褪尽了它原有的色彩。
    故居的右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是毛泽东的全家照,还有日常器皿和各种农具以及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其中陈列着毛泽东少年时期用过的扁担、水桶、锄头等。室内一切陈设,均是按毛泽东居住时的原样布置的。
    置身于毛泽东同志的故居里,留心观看着每一件毛泽东同志生活、学习、劳作的文物,心情是那样的激动,此时我仿佛听到一位老人在娓娓诉说着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年少时的智慧和风采,仿佛看到了在贫困的旧中国的农村,一位伟人勤劳、勇敢、朴素、苦读的身影,体会到一代伟人成长的足迹,不由感慨万千:
    20世纪初,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寻救国之道。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无法引领中国走向强盛之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提出三民主义之路,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分裂和贫困的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斗争经验的不足和“左倾”、“右倾”、教条主义等思潮的影响,革命斗争形势也是在艰难中前行。
    而我们的伟大领袖扎根在群众中,从小受到劳动和艰苦的磨炼,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的联系。他冲破闭塞的农村,立志出乡关,看到祖国的伟大,看到世界的精彩,从而寻找到马列主义,经过多年的革命实践,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往社会主义的光明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便是他在同“左倾”、“右倾”、教条主义作坚决斗争并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时候,也丝毫不改本色。中国革命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影响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正处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审计人员,肩负着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这是光荣、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审计人员的基本职责,明确“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的四大工作目标和八项主要任务,“把好关、查好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让我们带着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带着时代的紧迫感,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又坚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发展民生、促进民生的新征程中作出审计人员应有的贡献!(吴 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