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包变换看时代变迁(短文)
杨文忠(江苏省响水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7日】
字号:【大】 【中】 【小】

建国初期,物质匮乏,人们连温饱都成问题,根本不奢望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包或手袋。即使有,也是部队里军人背的黄挎包,年轻人背着很是时尚和神气,一度曾经流行。不少人找退伍的或在部队当官的朋友亲戚,讨来一只赶赶时髦。

我少年时觉得包不过是用来装东西的,若可替代,什么都是包!上中学时,母亲为我织了一套土布衣服,做了一双手工布鞋。她从一条坏被单上撕下一块二尺见方的旧布,然后扣上布带,给我做了个“包袱”。布放平了,衣服摆上去裹紧,用布再绕上几道,再把相对的两个角打成疙瘩。我背在身上,像演古装戏赶考的小生那样,一点不感到寒酸。

没有几年,计划经济渐行渐远,经济活动多了起来。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渐渐多了起来,香烟、笔记本、笔,抑或还有计算器、印油、章印什么的,零散得很,的确需要个便于携带东西装着。于是,一种人造革的黑色皮包开始流行,人们还给它送了一个雅号:大队书记包。因为它土气,适合大队书记这些泥腿子干部用。

大队书记包,乡党委书记是不屑一用的,脑筋活络的人们就开始根据人们的身份,翻新包的式样,包的品种也就多了起来。许多单位搞活动,都喜欢用包做纪念品,奖励先进也有用包的,我每年开会都要弄到几个。其中,最受宠爱的就要数“大哥大”包了。因为“大哥大”刚推出时,要2万多元一部。“大哥大”的包装物,也因机贵而价升。后来,手机逐渐变小,“大哥大”包也就逐渐消失了。

包跟衣服一样,一段时间一个流行款式。一度,人们爱用一种带拉链的公文包,夹在腰间,显得很庄重正派,一看就是来公干的。后来,又被手提的、“大队书记”款型公文包所替代,因为装的东西更多,更实用,连茶杯都可放在里面。而人们肩上背的包,款式更新,手上拿的放手机、钥匙和钞票的包,也更小巧美观。这些都折射出人们追求实用美观生活观念。

是改革开放,让人们的荷包殷实,让更多的世界名牌包进入了中国市场,LV、爱马仕等一些洋品牌开始被人们所熟悉、所追捧,包也真正成为了人们身份财富的象征。现在,市场上千甚至数十万的名牌包比比皆是。戴着名牌表、开着名牌车、用着名牌包,成了不少人的配套。对包有讲究或者有钱的明星大腕,一年能换几个包。只要市场上有什么新款推出,就会去买一个,而且越是限量版越是青睐。出手阔绰的国人到迪拜,都是几只、十几个只的往家带。这在改革开放前,简直不敢想象。

当然,也有一种包,它不重形式,只重内容,很低调,用手一捏,就知道分量了,那就是红包了。别看这个小小的红包,威力可不小。很多难办的事,私底下一塞,往往关系融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婚丧嫁娶,要是送上一只分量重的,没准交情又深了一层。这些都反映了国人交际中的物质化色彩。

一天,我在家里整理东西,翻出了好几只过去的包,无论是式样和皮质,都不上档次,不合潮流了。妻子却说了一句大实话:看时代进步,经济发展,日子好过,世风变迁,包不就是一扇窗吗?!(杨文忠)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