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结(短文)
万俊松(湖北省荆门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7日】
字号:【大】 【中】 【小】

端午节临近,上班路过菜市场,看到有好多的粽叶在卖。瞬间,我回到儿时的记忆。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母亲就把糯米用清水泡上。清早,父亲到河边里采回带着露水的芦苇叶和艾枝,一家人就开始忙活起来:艾枝扎好插在门楣,糯米沥干水备用,粽叶剪根去杂洗净,母亲找来棉线,就开始包粽了。只一会的功夫,母亲就包了好多,父亲走进灶堂准备烧水煮。粽子一下锅,满屋飘洒着粽叶的清香,甚是诱人,嘴馋的我们姐弟仨早已迫不及待的等在一旁,准备开吃了。粽子刚出锅,解线、剥皮,全然不知烫手的滋味。一边是呼呼的热气往外喷,一边又不住地往嘴里塞,早已顾不得细品粽子真正的味道了。但让我难忘的是那个环境、那个过程,还有那满满的幸福。

儿时的端午节让人记忆犹新:早上上学,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一个特别的赏赐——水煮蛋。在当时物资相对匮乏的八十年代初,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捡鸡蛋是一件平常活,吃鸡蛋却是大奢望。当时,鸡蛋可是用来兑换家庭全部生活用品的“战备物资”。到了学校,装在口袋里的水煮蛋是不能马上吃掉的,而是等到上午最后一节课上完,大家凑在一起,各自拿着鸡蛋顽皮的相互在头上一敲,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着吃掉,既痛快又过瘾。在这之前,口袋里的鸡蛋却是一个牵挂。上课时,手一直在口袋里摸着,生怕鸡蛋会跑了一样。记得一个伙伴攥着鸡蛋走神了,连老师提问也没听到。老师走到他的跟前用手中的教鞭一拍课桌,紧张的他把口袋里的鸡蛋捏碎了,站起来,大叫一声“蛋碎了”,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儿时美好的记忆,在现在想起,那是满满的幸福。

慢慢长大,开始知道一些端午的由来和习俗。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自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又到端午,又闻粽香。在当今社会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传统节日又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生活习惯上注重卫生,追求健康。少了粗糙的艾叶,多了些祛风辟邪的现代药物喷剂,没有了简单加工的雄黄酒,多了些益寿延年的健康补品。活动方式上,龙舟竞渡、户外旅行,则是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和彰显个性特色兴趣爱好。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各项活动,端午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节日。此外,短时间的亲朋聚会,则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传统的节日内涵与现代的文化涵养有机结合,使端午节充满着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一定会在我们的子孙后辈那里延续并传承下去。(万俊松)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