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媒体视点 > 正文
 
荆楚网:梁子叙:惠农补贴切莫成干部“自留地”
 
【时间:2015年12月23日】 【来源:荆楚网】字号: 【大】 【中】 【小】

1222日上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刘家义说,去年审计查出“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专项7.38亿元被骗(套)取,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文,进一步规范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等管理,追回专项资金2.7亿元,处理301人。(1222日澎湃新闻)

众所周知,涉农补贴,本是国家对重点扶持领域的一种补贴补偿。然而,这种补贴在申报和发放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偏差,有的基层干部采取对上虚报冒领,对下隐瞒实情等手段,直接或变相冒领、骗取、套取各项补助款;有的利用代领、代发补助金的便利,直接克扣、截留、私分涉农资金;有的虚列户头、重复报帐以及收入不入帐等方式侵吞补贴资金等等。目的简单,手段隐蔽,甚至连续多年作案。

近年来,我国对三农领域的优惠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移民安置补偿等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由于涉及范围广,资金流量大,监管难度大,涉农领域成为诱发职务犯罪的温床。因此,惠农资金也引起了一些基层干部的眼红,于是他们监守自盗、借机谋利,大发“补贴财”,甚至产生“窝案”现象。

有言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基层党员干部作为群众的当家人,不为群众谋利益,反而却将手伸向了国家的惠农补贴上,多年来,屡次虚报、截留、骗取、违规抵扣惠农补贴款以及违规向农民收费和乱摊派等问题。村干部作为政策的落实者,对其中的政策和精神恐怕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仍然去触碰这根红线,可以说正是村干部带着“私”念做工作,处处想着捞一把好处费。

事实上,在中央加大农村补贴力度的背景下,不拿出铁的手腕和办法,要管住涉农干部的手脚,并非易事。其一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投向基层的涉农资金在不断增加,涉农部门就变成了“油水衙门”,各种利益诱惑也就更大,如果不及时打好预防针,官员的抵抗力将不断下降;其二是资金分配的权力过度集中,而资金使用的监管又相对“乏力”,给了贪腐分子可乘之机;其三是管理、审计、公开等制度还不健全,让涉农资金的去向不清不楚,农民对各种款项的发放和使用也不明不白,成了一本糊涂账,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涉农补贴都为国家下拨的涉农补贴资金,这些资金成了基层干部乃至乡镇一把手的“自留地”,一旦权在手,就把利来谋,他们利用权力进行自批自支,导致大量国家涉农补贴没有发放到有需要的农民手中,影响了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执行力度。

因此,要堵住“权力自肥”的漏洞,后续监管就切莫“放假”,相关部门对各类补贴是直接到农户的,不管是抽查也好,暗访也罢,加强监管的手段多样,监管制度不能总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过了两三年后再去跟踪调查,就会让监管成为“病猫”,有如一纸空文。因此,用制度与监管堵住漏洞已刻不容缓,整个干部队伍都要引以为戒,群众利益绝不容干部胡为!【作者:梁子叙】

【关闭】    【打印】